“鳴條之戰(zhàn)”與商湯建都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shí)間:2016/4/26 9:44:57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diǎn)擊次數(shù):
三
商湯建都于先帝亳都和夏朝“神社”故地。
對于商湯建立商朝,大家爭議的焦點(diǎn)主要集中在商亳、景亳和西亳上。據(jù)戰(zhàn)國孟軻的《孟子·滕文公下》記載:“湯居亳,與葛為鄰。”葛,是居住河南寧陵北部的葛伯國國君。商湯自“南亳”遷徙“北亳”,均與葛伯國為鄰,并在古狼湯渠(浚水)、伊水流域。據(jù)戰(zhàn)國史書《世本·本紀(jì)》記載,商“契是帝嚳子,知先王是契父帝嚳。帝嚳本居亳,今湯往從之,嚳實(shí)帝也”。說明商湯建商后,仍然回歸契父帝嚳的亳都居住,而不是在南亳、北亳,或他地另建商都。對于最早居住亳都的“先王”為帝嚳,而非商契。漢代孔安國、唐代孔穎達(dá)在《尚書正義》中,作了準(zhǔn)確和精辟闡述,商湯“先王,天子也。自契以下,皆是諸侯,且父稱其湯,今云從先王居者,必從契之先世天子所居也”?梢,契的“先世天子所居”,非帝嚳古莘國亳都莫屬。
中國最早史書《尚書·湯誓》記載:“湯既勝夏,欲遷其社,不可,作夏社。伊尹報(bào)。于是諸侯畢服,湯乃踐天子位,平定海內(nèi)。”大意是商湯滅夏后,想換掉鳴條一帶的夏人王都社神,可夏人祭祀的是遠(yuǎn)古共公氏之子句龍,沒人比上他的功德,于是寫下《夏社》,說明夏社不可換的道理。商湯在鳴條一帶的夏社王都舊地登上天子之位,平定了天下。
對此,戰(zhàn)國魏國大梁編撰《竹書紀(jì)年》也記載,商湯“十八年癸亥,王即位居亳,始屋夏社。”說明商湯稱王的商都亳,仍在夏杼王都老丘和夏桀鳴條的“夏社”之“屋”,最終不曾變遷。后來,商人遷徙異地建邑,多以“商”、“亳”稱呼。因此,開封古陳留周邊以“商”、“亳”為名者較多,甚至后來也開始向四方更遠(yuǎn)的地方傳承。
四
商湯亳都有開封星野、桐陵、伊水印證。
“商亳”、“商丘”、“商山”之“商”,與四象二十八宿中的“商星”、“心宿”相對應(yīng),也稱“大辰”、“大火”。據(jù)春秋史書《左傳·昭公元年》記載:“遷閼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為商星。”“閼伯”,即“契”,因遷徙帝嚳“亳”都之地的“商丘(山)”,后人以“商”為氏,稱為“商契”、“商族”或“商人”,也與舜帝之子叔均封地“商”和葬地“鳴條蒼梧山”同地。故《山海經(jīng)》記載:“赤(浚、丹)水之東,有蒼梧之野,舜與叔均之所葬也。”叔均,因封“商”也稱“商均”。開封有蘭考白云、大梁蒼梧等地名存在,唐初書法家歐陽詢《藝文類聚》認(rèn)為:伏羲“太昊之盛,有白云出自蒼梧,入于大梁(開封)”;“商星”對應(yīng)的地支為四象東方“心宿”,對應(yīng)開封古陳留“角、亢”星野之位。
商湯去世后,伊尹將其葬于桐陵,也稱桐宮、桐丘。桐陵之“桐”,本為盛產(chǎn)于開封、蘭考一帶的泡桐。南朝歷史學(xué)家范曄《后漢書》記載:“陳留志曰:有桐陵亭,古桐丘。”文中的“桐陵亭”、“古桐丘”,大致在杞縣泥溝鄉(xiāng)焦喇村一帶,西北距古莘國亳都直線約17公里。這對于印證古莘國、空桑、伊水、“鳴條之戰(zhàn)”、夏都神社、商湯王都等華夏文化重地,具有重要的參照依據(jù)。
五
亳都在天子冀州和夏商中國之地。
對于亳都的認(rèn)識,雖各有不同,但多被視作上古時(shí)期的“天下之中”或“中國”之地。據(jù)西晉著名政治家杜預(yù)《左傳注》記載:“亳是小國,(伊)闕,不知所在。蓋與燕相近,亦是中國也。”這說明,古人雖然不知小國亳在何地,但卻知與燕臨近,本是上古小“中國”核心地區(qū),故也稱作“燕亳”。燕國之燕亳,本與古陳留亳同地。而陳留之亳,正是帝嚳曾祖、中央黃帝出生、建都的昆侖山“地之中”、“中央邦國”,即“中國”。所以,清代道教天師張繼宗在《崆峒問答》中指出:“北邙治河南開封之北,當(dāng)天下之中,受天下之正炁。”“天下之中”,與小國“亳”、小“中國”同地。
關(guān)于燕亳之燕國,本在河南延津南燕國,而不是春秋時(shí)期河北薊縣無終子國。亳國本在河南延津東南部的開封古高陽、儀邑之地。據(jù)明代《儀封縣志》記載:“唐虞儀邑(開封),為冀州也,夏商因之。周屬衛(wèi)國,為翟人所滅。”這證明夏商時(shí)期的開封古儀邑,本為陶唐氏堯帝、有虞氏舜帝的冀州,也就是中州、中國之地,絕非在西周之后陜西、山西冀州之地。
對于這一觀點(diǎn),不少史典有明確記載。如明末著名地理學(xué)家顧炎武注《正義》記載:“冀州者,天下之中州,唐、虞、夏、殷皆都焉。以鄭(國)近王畿,故舉冀州以為說。”《日知錄·集釋卷二》中記載:“古之天子常居冀州,后人因之,遂以冀州為中國之號。”關(guān)于文中鄭地中國,西漢經(jīng)學(xué)家劉向《戰(zhàn)國策·秦策三》也記載:“今韓魏,中國之處而天下之樞也。”說明韓國與魏國之地,就是鄭國與衛(wèi)國之地,是天下中國所在。
開封古儀邑、陳留一帶的冀州、中國,本與商湯鳴條、亳都同地。所以,漢代孔安國、唐代孔穎達(dá)《尚書正義》記載,“《伊訓(xùn)》曰:造攻自鳴條,朕哉自亳”,“《湯誥》曰:王歸自克夏,至于亳。”這表明商湯通過“鳴條之戰(zhàn)”打敗夏桀后,建都于帝嚳古莘國亳都的歷史具有真實(shí)性。古莘國亳都,正是商湯“克夏”重新回歸的夏社王都之地。
可見,夏朝的核心之地在開封古陳留夏杼王都老丘之地。不僅如此,戰(zhàn)國史書《世本》、西晉《帝王世紀(jì)》、北宋《太平御覽》、南宋《通鑒地理通釋》均記載:“夏后居陽城,本在大梁之南,今陳留浚儀也。”
帝嚳古莘國亳都東部約9公里處,為祥符區(qū)羅王鄉(xiāng)虎丘寺。從虎丘寺試掘出土的文物年代判斷,這里有距今6500年至3500年的大汶口、龍山、二里頭、早商、晚商、西周、東周等文化遺跡和遺物,幾乎包含了中原華夏文明發(fā)源和傳承的全部歷史,且面積范圍較大。由于開封古陳留歷史上頻遭水患,帝王都被迫作小范圍遷徙的可能性尚存。
祥符區(qū)羅王虎丘寺包含華夏文明全部歷史階段的試掘成果,用事實(shí)支撐了我們關(guān)于“開封為三皇五帝及夏、商前中期諸王居住和建都地”的觀點(diǎn),也對帝嚳、商湯建都開封東部一帶提供了強(qiáng)力的歷史文化和地理方位支撐。正是在這一論證的支撐下,使我們不得不對鄭州、洛陽甚至陜西、山西等帝嚳、商湯亳都以及鳴條之地提出質(zhì)疑。
如果上述觀點(diǎn)成立,那么帝嚳、商湯最初居住、建都的亳都,或稱商亳、景亳、西亳之地,均應(yīng)在開封古陳留東部一帶。開封也理應(yīng)是帝嚳的亳都、商湯王都西亳之地。
[1][2]
(作者:韓鵬 責(zé)任編輯:郭雙)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guān)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