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揚天下的府衙文化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間:2016/5/5 9:16:48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shù):
熠熠生輝的開封府衙文化
古城開封,歷史文化底蘊厚重。開封的府衙文化熠熠生輝,可謂中國府衙文化的代表。
開封府衙文化具有非常高的知名度。時至今日,提起開封府、包公,絕大多數(shù)中國人耳熟能詳。“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辨忠奸。江湖豪杰來相助,王朝和馬漢在身邊……”這首傳唱大江南北的歌曲就能說明一切。在中國人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中,開封府成了公平正義的代名詞。此外,因竊符救趙聞名于世的信陵君,他的府第就在今日的大相國寺一帶。楊家將居住的天波府,八賢王居住的南清宮,趙匡胤、趙光義兄弟早年居住的雙龍巷府第,也是婦孺皆知。蔡京府第、王黼府第、趙光義居住過的晉王府等,也很有名氣。宋代的御史臺(烏臺)因發(fā)生過與蘇軾有關(guān)的“烏臺詩案”,也很有名氣。
開封府衙文化使開封府成為理想之地、廉潔之地,成為講究千百年來所流傳下來的生存規(guī)則——“理”的地方。在這里,金錢無用,潛規(guī)則無市場,賄賂不生效。在這里,由于“理”的支撐,弱勢群體變成了強勢群體。從兩宋起,包公和開封府的傳說就在百姓中間流傳。
如今,從開封府的府門進去的第二道門,是儀廳,又叫正廳門,是官員們迎來送往賓客的地方。墻上繪有《北宋疆域圖》《開封府轄區(qū)圖》。儀門前兩通石碑,東邊是“開封府題名記碑”,西邊則是“開封府尹題名記碑”。碑上記載著北宋從建隆元年到崇寧四年擔(dān)任過開封知府的人員名單和任職時間,共有183任,其中包拯是第93任。從這塊碑上我們可以看到包拯從嘉祐二年三月到次年六月,在一年零四個月里任龍圖閣直學(xué)士、權(quán)知開封府,當(dāng)時包拯59歲。因開封是京城,京師中權(quán)貴多如牛毛,人情詭譎,官吏舞文弄法,無惡不作,所以皇帝一向把倚重的大臣派作開封府尹。包公到任后秉公執(zhí)法,不避權(quán)貴,采用威嚴(yán)治府的辦法,結(jié)果“威名震動都下,有赫赫之譽”。在這塊碑上,除宋太宗、宋真宗、宋欽宗三位皇帝的名字外,還有歐陽修、寇準(zhǔn)、范仲淹以及晏殊、蔡京等人的名字。其中,唯獨包拯的名字已經(jīng)模糊不清了。這是因為前來參觀此碑的人總要情不自禁地觸摸包拯的名字,天長日久,竟在石碑上摸出了一道凹痕。從這一點來看,便可充分說明包公的名字是何等深入人心。后來的歷朝歷代,包公及開封府都是正義的化身。元雜劇中,僅包公戲就有幾十種。明代,則出現(xiàn)了《龍圖公案》等小說。至清代,則出現(xiàn)了《三俠五義》《小五義》等小說,將開封府與包公故事融合、提升。在京劇、豫劇等戲曲中,也出現(xiàn)了大量的包公戲,《鍘美案》《陳州放糧》等婦孺皆知,而“包龍圖打坐在開封府”的著名唱詞更是家喻戶曉,它早已超越了一般戲曲的意義。不管是否喜歡戲曲,所有人都知道包公與開封府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關(guān)系。《楊家府通俗演義》則生動還原了北宋楊家將的故事。此外,如八賢王與南清宮,也為百姓津津樂道。
開封府衙文化在中國文化史上有著特殊位置。在中國文化發(fā)展史上,居于最高位置的是宋文化。宋文化以其深刻性、獨創(chuàng)性、審美性而處于空前絕后的狀態(tài)。陳寅恪先生研究唐宋幾十年,高度評價宋朝:“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shù)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這不是一般人的泛泛而談,而是一位文化大家研究了海量資料后得出的結(jié)論。北宋開封府,成了北宋文化的集中展現(xiàn)地。北宋的很多政治名人、文化名人都在開封府擔(dān)任過職務(wù)。翻開北宋歷任開封府長官的名單,幾乎可以串聯(lián)起整個北宋歷史。宋太宗、宋真宗、宋欽宗三位皇帝,都在開封府擔(dān)任過府尹,秦王趙廷美、許王趙元僖也擔(dān)任過府尹。趙光義在宋太祖登基的第二年被任命為開封府尹,一直到宋太祖駕崩。也就是說,趙光義在開封府任職長達15年。襄王趙恒后來改封壽王,被封太子后又改名為趙元侃,也就是后來的宋真宗,他任開封府尹約有3年。很多赫赫有名的文化名人,如歐陽修、司馬光、寇準(zhǔn)、范仲淹、包拯、宗澤、蔡襄等,也在這里擔(dān)任過權(quán)知府,使開封府群星燦爛。就連文化大家蘇軾,也在這里擔(dān)任過通判。
趙普是著名的開國宰相,宋太祖雪夜造訪他的府第,并在他的府中制定了統(tǒng)一全國的先南后北方針。在該方針的作用下,蜀主孟昶、南唐國主李煜等先后歸降大宋,并在開封有了各自的府第。宋代著名宰相王旦的府第就在今日的曹門外三教堂一帶,王旦墓就在開封東郊邊村。三槐王氏支脈繁盛 ,遍布全國。而開封的三槐堂,就是三槐王氏的祖庭。明代的周王府,在今日的龍亭湖一帶。第一代周王朱橚著有《救荒本草》一書,是有名的植物學(xué)家。第二代周王朱有燉是有名的戲劇家,著有《誠齋樂府》。據(jù)記載,古典名著《西游記》的最初抄本出自開封周王府。僅在開封,王府就有七十二座,有“中州地半入藩府”之說,可見當(dāng)時的府衙文化之興盛。在明代開封城,府衙可謂眾多,省級府衙、開封府府衙影響深遠,也在開封的很多地名中留下了痕跡。
開封府衙文化在世界城市發(fā)展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北宋時期的開封是當(dāng)時世界上最大、最繁華的城市。近年興起的城市學(xué),越來越注重北宋開封的價值和意義。北宋之前,中國城市是坊市制格局。居民區(qū)“坊”和商業(yè)區(qū)“市”彼此嚴(yán)格分離,并且四周都圍有隔墻或籬柵。坊、市門有專職衛(wèi)士把守,啟閉時間由官府統(tǒng)一規(guī)定。市場面積狹小,固定在城市某處。所有交易都必須在市場中進行,市場之外嚴(yán)禁交易。宋朝時,坊市界限逐步打破。當(dāng)時的開封,打破了坊市分離的格局,實行了坊市合一的制度?梢哉f,現(xiàn)在世界上所有的城市都傳承了這一模式。面對這么大的城市、這么多人的吃穿住用等,開封府不得不推出很多措施,這些措施也就成了世界城市管理史上的首創(chuàng)。
與其他地方的文化不同的是,開封府衙文化至今仍在民間廣泛流傳,它是一種活的文化,即不僅存在于古籍中、圖書館中或者學(xué)者的案頭,還存在于百姓的生活和日常述說中。有多少個有關(guān)開封府、包公的故事在流傳已經(jīng)無法統(tǒng)計,關(guān)于楊家將的故事也是廣泛流傳。正因為這是一種活的文化,所以它在不停地生長,這些故事也或多或少地發(fā)生著變化。近年,多個劇組來開封取景拍攝,這些不斷產(chǎn)生的,有關(guān)包公、開封府、楊家將的影視劇,更為這種民間文化增添了新的活力。
[1][2]
(作者:康冀楠 責(zé)任編輯:郭雙)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guān)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