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四公子之一張伯駒:天下第一藏 藝苑真學人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間:2016/6/6 9:09:19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shù):
曾在開封謀事的張伯駒,是集收藏鑒賞家、書畫家、詩詞學家、京劇藝術(shù)研究家于一身的文化奇人,著有《叢碧詞》《紅毹紀夢詩注》等書。
張伯駒,字家騏,號叢碧,別號游春主人、好好先生,河南項城人。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 3月14日生于官宦世家,系張錦芳之子、袁世凱的表侄,過繼給其伯父張鎮(zhèn)芳。
他一生醉心于古代文物,致力于收藏字畫名跡,從30歲開始收藏中國古代書畫,當初僅為愛好,曾買下中國傳世最古墨跡——西晉陸機的《平復帖》、傳世最古畫跡隋展子虔《游春圖》、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上陽臺帖》等,經(jīng)他手蓄藏的中國歷代頂級書畫名跡見諸其著作《叢碧書畫錄》者便有118件之多,被稱為“天下第一藏”。
自幼聰慧 博聞多識
張伯駒自幼天性聰慧,7歲入私塾,9歲能寫詩,享有“神童”之譽。他從小就接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他看的書多得難以勝數(shù),一部《古文觀止》可以倒背如流。他從七八歲時開始,便經(jīng)常到茶園觀劇,受到戲劇的熏陶,這為他日后成為馳名南北的戲曲藝術(shù)家奠定了基礎(chǔ)。
他20多歲時,3000多卷的《二十四史》便已讀完了兩遍。354卷的《資治通鑒》他可以從頭講到尾,如數(shù)家珍。唐詩宋詞,脫口而出的,便有一兩千首。扎實的文學功底,造就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蘊。由于他天資超逸,而又翕然塵外,利用一切閑暇時間,寫下了大量古體詩詞和音韻、戲曲論著。
1911年,即辛亥革命這一年,張伯駒與袁世凱的幾個兒子一起入天津新學書院,開始了學校生活。新學書院是天津的最早由外國教會辦的學院,1902年由英國基督教倫敦會創(chuàng)辦。院址在法租界海大道(原和平區(qū)大沽路十七中學校址)。這是一座仿英國牛津大學青灰色古堡式的校舍建筑。在新學書院,張伯駒受到良好的教育。
在新學書院就讀期間,張伯駒以超群的記憶和才學博得老師的贊賞,也深令同學們折服。他除了學習規(guī)定的國文、理科等課程外,自己還研讀了《楚辭》《宋元名家詞》《楓香詞》《蘇堂詩拾》《清聲閣詞四種》等。他一生酷愛詩詞,這時就已扎下了根基。他不僅門門功課成績優(yōu)異,而且隨時隨地都可以為同學背誦詩詞,介紹詞家,分析詞之意境,講解用典,娓娓道來,常使人耳目一新,怡悅性志。
在新學書院就讀的那段時間,張伯駒與克端幾位兄弟經(jīng)常在一起學習,一起玩耍,一起進餐。下課后即往嚴范孫先生的別墅戒酒樓(地點在國民飯店對面)吃飯。嚴先生每天中午都看望這幾位表兄弟,飯后考問功課。只要考問,張伯駒總是對答如流,深得嚴先生的贊許,嚴先生預言:張伯駒日后必為非凡之材!張伯駒對嚴先生也非常尊重。“洪憲”時,嚴先生進京勸袁世凱不要稱帝,耐心相勸,言無不盡,張伯駒從內(nèi)心深深贊賞嚴先生的這一有識之舉。
1912年, 父親張鎮(zhèn)芳由署理直隸總督轉(zhuǎn)任河南都督,張伯駒隨父赴河南開封,入河南陸軍小學讀書。
癡迷京劇賑災義演
張伯駒在京劇藝術(shù)方面的造詣和聲望也是很高的,他自幼便喜愛京劇,曾自言8歲時在下天仙戲院看楊小樓、九陣風的戲。身為京劇老生的張伯駒,別署凍云樓主。
張伯駒青年和中年時,正值中國京劇的鼎盛時期,看余叔巖的戲并向余的琴師李佩卿學戲,一年內(nèi)即能彩唱。并從錢寶森、王福山習武工!秳e母亂箭》為其常演劇目。曾與田桂鳳、梅蘭芳等人同臺演出,楊小樓、余叔巖、程繼先、王鳳卿等曾為其傍演“失空斬”。1930年與李石曾、齊如山、梅蘭芳、余叔巖、馮耿光等組織“國劇學會”。
張伯駒學京劇嚴守傳統(tǒng)的要求。他下的功夫也很深,吊嗓子、打把子、文武昆亂無所不學,但他對余叔巖的劇藝,卻是熏陶得比直接學的多。他的著作《氍毹紀夢詩》也記載他學戲的情況,“歸來已是曉鐘鼓,似負香衾事早朝。文武昆亂皆不擋,未傳猶有太平橋”。為什么“未傳猶有太平橋”呢?余叔巖曾對張伯駒說過:“過橋一場,一足登椅,一足登桌,敵將一槍刺前胸,須兩手持槍硬僵尸摔下。飾敵將者,檢場者皆須在行,否則易出危險。”所以這場有危險的戲未傳張伯駒,可見余叔巖對其傾盡心力,備極愛護。
張伯駒過40歲生日,為了賑災所演的一出“失空斬”可謂他在京劇上最出名也是最難得的一次演出。他飾孔明,余叔巖的王平,楊小樓的馬謖,王鳳卿的趙云,程繼仙的馬岱,陳香雪的司馬懿,錢寶森的張郃,慈瑞泉、王福山的二老軍帶報子。演出在隆福寺街福全館,當天盛況真是空前。許多外地戲迷遠道趕到北京為看這出藝壇絕響,人譽之以杜詩句“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醉心收藏 無償捐贈
張伯駒一生醉心于古代文物,致力于收藏字畫名跡。他自30歲開始收藏中國古代書畫,初時出于愛好,繼以保存重要文物不外流為己任,他不惜一擲千金,雖變賣家產(chǎn)或借貸亦不改其志。如曾買下中國傳世最古墨跡西晉陸機《平復帖》,傳世最古畫跡隋展子虔《游春圖》等。經(jīng)過他手蓄藏的書畫名跡見諸其著作《叢碧書畫錄》者,便有118件之多,被稱為“天下第一藏”。自云:一件《游春圖》使他從豪門巨富變?yōu)閭_高筑,甚而被匪徒綁架、生命堪虞。猶稱“寧死魔窟,決不許變賣家藏”,其傳奇般的際遇,成為久傳不衰的佳話。
對于斥巨資購藏并用心血保護的書法名畫,張伯駒先生和夫人潘素女士(金碧青綠山水畫家)并不視為一己所有,而是看作全民族的文化遺產(chǎn)。自20世紀50年代起,張先生夫婦陸續(xù)將收藏30年之久的書畫名跡捐獻給國家,使這些文物成為博物館的重寶,表現(xiàn)了崇高的愛國情操和無私的奉獻精神。
1956年,故宮博物院收到了一份極為珍貴的大禮,著名收藏家張伯駒及其夫人潘素,將其30年所收藏的珍品——包括陸機的《平復帖》、杜牧的《張好好詩》、范仲淹的《道服贊》以及黃庭堅《草書》等8幅書法,無償捐獻出來。
“張伯駒先生捐獻的任何一件東西,用什么樣的形容詞來形容它的價值都不為過。”電視紀錄片《故宮》的策劃之一、紫禁城出版社社長章宏偉由衷地感慨。章宏偉說,為故宮做捐獻的最頂尖的有兩位,一位是捐瓷器的孫瀛洲,一位則是捐書畫的張伯駒。陸機的《平復帖》,是現(xiàn)今傳世墨跡中的“開山鼻祖”。雖長不足一尺,只有9行字,卻蓋滿了歷代名家的收藏章記,朱印累累,滿紙生輝,被收藏界尊為“中華第一帖”;隋代大畫家展子虔所繪的《游春圖》,距今1400多年,被認為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幅畫作。
張伯駒與潘素唯一的女兒張傳彩老人接受采訪時曾說:“父親就是這樣一個人,他是一個愛國家的人,他認為這些文物首先是屬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只要國家能留住他們,他付出多大代價也在所不惜。”
1956年7月,時任文化部部長的沈雁冰(茅盾)親筆為捐獻8件國寶的張伯駒頒發(fā)了一個褒獎令,這張薄薄的紙片,被張家認真地保存著,它也見證了一個深愛中華文化的人為保存本民族文化遺產(chǎn)所做的偉大貢獻。
1965年,張伯駒將《百花圖》以及所剩的其他古書畫共計30多件藏品捐獻給吉林省博物館,當時吉林省有一位叫宋振庭的文化官員,他握住張伯駒的手說:“張先生一下子使我們博物館成了富翁了。”
據(jù)當代資深山水畫家、國畫理論家關(guān)瑞之先生回憶,1980年夏,他陪同張伯駒、關(guān)松房、啟功、魏龍驤等老人同游頤和園時,河南的一位領(lǐng)導問關(guān)松房、張伯駒兩位老人:當今很多名人都在考慮建博物館、灌唱片將自己的藝術(shù)作品傳世,你們是不是也有考慮?張伯駒笑著回答:“我的東西都在故宮里,不用操心了。”張老的回答令在場的人肅然起敬,這是張伯駒先生1982年過世前對個人收藏的一次公共感言。
有人說,張伯駒是當代文化高原上一座寂寞的孤峰,這樣的人再也不會有了。
周汝昌說:我所平生見到的,文化高人很多,這樣人也少少的。
史樹青說:我們近代沒出過這樣高的人,有學問的人,有涵養(yǎng)的人。
國畫大師劉海粟說:他是當代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峻峰。從他那廣袤的心胸涌出四條河流,那便是書畫鑒藏、詩詞、戲曲和書法。四種姊妹藝術(shù)互相溝通,又各具性格,堪稱京華老名士,藝苑真學人。
(作者:張苗苗 責任編輯:陳艷華)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guān)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