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西瓜甜到皮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間:2016/6/27 8:54:12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shù):
小時候在黑白電視中看《豬八戒吃西瓜》,感覺十分好玩,這豬八戒貪吃,竟然囫圇吞下西瓜而不知西瓜的美味,煞是可愛。少年時代故鄉(xiāng)還是集體農(nóng)業(yè),杞縣老家?guī)缀醪环N西瓜,也就吃不到西瓜,倒是經(jīng)常吃地瓜和冬瓜,所以十分羨慕豬八戒。長大后,定居在西瓜之鄉(xiāng),開封的沙地十分適宜西瓜的生長,于是格外喜歡吃開封西瓜。就是研究開封文獻的時候也格外注意與西瓜有關(guān)的描述。有學者稱《清明上河圖》“河岸巡邊小販擺攤的桌子上,陳列著切開的西瓜”。其實是不可能的,西瓜好吃,就算天蓬元帥估計也吃不到,北宋的皇帝也見不到西瓜,市井百姓更不會看到西瓜。開封西瓜雖然有名,但不是每一種食物都可以上溯到北宋,西瓜在開封的廣泛種植應(yīng)該是在南宋初期開始的。
西瓜何時入中原
西瓜,顧名思義就是從西面?zhèn)鱽淼墓。它何時傳入的中原呢?這需要我們先理順一下它的種植小史。關(guān)于西瓜,有的說法是早在漢代已傳入我國,隨著絲綢之路的貿(mào)易發(fā)展,先是傳入新疆,最后才傳入內(nèi)地。翻閱文獻,歐陽修在《五代史·四夷附錄》中說是五代時期的胡嶠,居契丹七年,“自上京東去四千里,至真珠寨,始食菜。明日東行,始食西瓜。土人云:契丹破回紇,得此種,以牛糞覆棚而種,大如中國東瓜而味甘,因名西瓜。” 由此可知大約在隋唐之際,西瓜已傳到我國少數(shù)民族的活動區(qū)域(即現(xiàn)在我國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五代時引種到當時契丹族——遼王朝的統(tǒng)轄區(qū),當時西瓜并不一定傳入到中原,可以證明的是,胡嶠在北方吃過西瓜,并沒有說他帶回來西瓜,僅此而已。
這樣我們就會明白了,為什么在北宋大型類書《太平御覽》上詳細記載了各種瓜果的名稱和特征,然不見有西瓜之名。作于南宋初年回憶舊京繁華的《東京夢華錄》,在敘述東京城不同時節(jié)的各種瓜果時,也沒有提到西瓜。這說明當時中原地區(qū)還沒有西瓜,所以就無從寫起,北宋時期,不要說《清明上河圖》的市井中不可能有西瓜,就是皇帝也吃不到西瓜啊。關(guān)山萬里,異族統(tǒng)治的大好河山并不在北宋管轄區(qū)域,西瓜再好吃,可惜連聽都沒聽說過,更不要說見過了。
可以吃到西瓜的南宋人
高宗也吃了幾塊,令他感到奇怪的是,他的腹瀉止住了。高宗驚異地問王繼先:“你沒開一方一藥,靠什么神通治好了朕的病呢?”王繼先抬頭看看窗外,笑而不答。在高宗的追問下,他才說出原委:“陛下是因為中暑而引起腹瀉的,西瓜又恰能去暑,所以吃幾塊西瓜解解暑,就沒事了。”
洪皓把西瓜帶到了南宋,這是可信的。西瓜此時慢慢得到推廣。南宋的文天祥就寫了一首《西瓜吟》:“拔出金佩刀,斫破蒼玉瓶。千點紅櫻桃,一團黃水晶。下咽頓除煙火氣,入齒便作冰雪聲。”可見,文天祥吃的西瓜還是黃瓤的呢!
西瓜在南宋種植的記錄可以從當時一位名叫洪皓的官員的筆記中找到佐證,在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洪皓出任金國通問使,他在金國住了15年,于紹興十四年(公元1144年)回到中原。他在《松漠紀聞》中記載了西瓜,說:西瓜形如扁蒲而圓,色極青翠,經(jīng)歲則變黃,其瓞(dié,是指小瓜,尤其指還在秧上、未長熟的小瓜)類甜瓜,味甘脆,中有汁尤冷。《五代史·四夷附錄》云:以牛糞覆棚種之,予攜以歸,今禁圃、鄉(xiāng)圃皆有。亦可留數(shù)月,但不能經(jīng)歲,仍不變黃色。鄱陽有久苦目疾者,曝干服之而愈,蓋其性冷故也。這段記述表明,是洪皓把西瓜種帶回江南在宮廷和民間善加培育,流傳開來。西瓜性寒,南方人用西瓜來解暑疾,治眼病,效果極佳。
公元1129年,南宋詩人范成大出使金國,途經(jīng)東京故城,目睹舊京一派頹廢,他異常痛心,諸多風物中獨對西瓜情有獨鐘(也說明西瓜是新生事物吧),寫下《西瓜園》一詩:“碧蔓凌霜臥軟沙,年來處處食西瓜。形模濩落淡如水,未可蒲萄苜?。”他還在該詩自注中說:“味淡而多液,本燕北種,今河南皆種之。”他還在《四時田園雜興》中寫道:“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可見,在南宋初年西瓜已經(jīng)在開封種植。
有一個故事說的是御醫(yī)誘惑宋高宗吃西瓜,說是有一次宋高宗拉肚子,召御醫(yī)王繼先進來開幾副止瀉藥。王繼先見過皇帝,裝出一副天熱難耐的樣子,奏請道:“臣口渴得厲害,陛下能否賞賜幾塊西瓜,待臣吃完,再靜心為陛下診治。”于是高宗命人取來西瓜,王繼先一連吃了好幾塊。高宗奇怪地問:“瓜是否甜得很?”王繼先答道:“陛下,豈止甜得很,味道美極了。”高宗看別人津津有味地吃了半天,自己也忍不住想吃幾口。就問他:“朕現(xiàn)在能否吃這類東西?”王繼先遞給高宗一塊西瓜,并說:“臣要西瓜,正是想啟動陛下的食欲,臣愿陪陛下一同受用。”
汴梁西瓜渾身是寶
西瓜素有“夏季水果之王”的美稱,又有“天然白虎湯”(注:“白虎湯”由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四味藥組成,是醫(yī)圣張仲景創(chuàng)制的治療氣分熱盛的千古名方,把西瓜比作天然白虎湯,是形容西瓜清熱解暑的神奇效果)的佳譽,因而深受人們喜愛。從金朝就開始廣泛種植的開封西瓜,到了元朝初年,開封周圍的農(nóng)田被改為牧地,西瓜全被砍光。公元1288年,元朝改南京路為汴梁路,開封稱汴梁自此而始。而在1194年黃河在陽武決口,從此黃河改道在開封南北流動,土質(zhì)變沙,更加適宜西瓜生長,再次大面積種植,汴梁西瓜由此得名。
至今我們?nèi)钥梢詮摹度鐗翡洝分锌吹矫鞔_封人過中秋節(jié)喜歡吃西瓜的記載:八月十五中秋佳節(jié),祭月光,家家虔設(shè)清供月餅、西瓜、素肴、果品、毛豆等類,請客飲酒,名曰“西瓜會”。節(jié)禮用月餅、西瓜、鮮果、鵝、鴨、肉肘。說明明代的開封人不但喜歡吃西瓜,還把西瓜當作一種禮品走親戚用。1642年,明朝守城的將士為了抵擋李自成起義軍的進攻,挖開了黃河大堤,生靈涂炭,汴梁西瓜付之東流。清康熙年間,詩人丁日乾《過汴城》云:“汴垅尚沉前代碣,田疇非復(fù)故侯瓜。”
汴梁西瓜在清代中后期繼續(xù)被廣泛種植,《祥符縣志》上說,開封東到陳留、西到中牟臨界,北與封丘臨界,南與尉氏臨界,為開封疆域,在這遼闊的土地上,種植了西瓜,是汴梁西瓜的原產(chǎn)地。與山東德州、浙江平湖并稱為“全國三大西瓜產(chǎn)區(qū)”。1938年,花園口決堤,汴梁西瓜再次遭受滅頂之災(zāi),天災(zāi)人禍,西瓜和百姓遭遇浩劫。自此,汴梁西瓜口味下降,品種良莠不齊,1959年在蘭州召開的全國西瓜、甜瓜座談會的評比中,汴梁西瓜名列倒數(shù)第二。為此,1973年在湛江召開的全國出口工作會議上,周恩來總理曾指示:“一定要恢復(fù)汴梁西瓜的名譽(參見《河南省開封市果品公司志》油印本)。”在開封市蔬菜科學研究所的培育下,建立優(yōu)良種植基地,汴梁西瓜再次走向輝煌。
俗話說:“蕭山石榴碭山梨,汴梁西瓜甜到皮。”汴梁西瓜皮薄汁濃、肉多籽少、瓤沙脆甜、清香爽口。西瓜這一美食,自古以來人見人愛。西瓜全身都是寶,夏季食用西瓜,不但可以排火降熱、止渴爽神,而且還是一種清散暑熱、祛解暑毒的良藥。
(作者:劉海永 責任編輯:郭雙)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guān)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