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恨高賢不再逢,臨岐泣別兩情濃。
片言卻似春雷震,能使南陽起臥龍。
———〔明〕羅貫中《徐庶走馬薦諸葛》
《三國演義》第三十六回“玄德用計襲樊城,元直走馬薦諸葛”被后世兵法韜略附為三十六計之第七計“無中生有” ———程昱用計誑徐庶。
故事情節(jié)是:劉備在新野孤窮落拓,兵少將寡,極其困難之時,諸葛亮、龐統(tǒng)的好友徐庶投奔劉備,被任為軍師。徐庶大展其才,數月內,巧施妙計,殺呂曠、斬呂翔、大破八門金鎖陣,敗曹仁、得樊城,使劉備軍心士氣大振,極大地挫敗了曹操的氣焰。曹操大為吃驚,尋問出謀劃策相助劉備的高人是誰,謀士程昱指明其軍師為潁川徐庶。曹操說:“徐庶之才,比君何如?”程昱曰:“十倍于昱。”曹操長嘆一聲:“惜乎賢士歸于劉備!羽翼成矣?奈何?”程昱笑道:“徐庶雖在彼,丞相要用,召來不難。”曹操說:“安得彼來歸?”程昱獻計:“徐庶為人至孝。幼喪其父,只有老母在堂,F(xiàn)今其弟徐康已亡,老母無人侍養(yǎng)。丞相可使人賺其母至許昌,令作書召其子,則徐庶必至矣。”曹操依計行事,但徐母是位忠奸分明,深明大義之人,搬至許昌后至死不寫讓兒子歸曹的書信,反而硯擊、痛罵曹操“托命漢相,實為漢賊”。無奈程昱日日善待徐母,計得徐母的筆跡后模仿其字體,以徐母之名詐書一封,派心腹去新野見徐庶。
果然,徐庶見信思母,焦急萬分,“忠孝不能兩全”,便決定立即辭別劉備,到曹營陪伴母親。當時,劉備竟然同意放徐庶歸降曹操,后來再三表白:“殺其母,留其子,此不忠不孝之事吾終不為也”,并親自送出樹林。徐庶感念知遇之恩,臨別之際,對劉備做了兩件事以答謝劉備的情義:一是立下誓愿,終身不為曹操獻一計一策,這就是著名的“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fā)”典故的由來。二是“走馬薦諸葛”,向劉備推薦了一位智謀奇士,即俗話稱“臥龍與鳳雛,得其一者,可安天下”的臥龍——三國時期大名鼎鼎的諸葛亮。并建議劉備親往隆中請之,后來由于諸葛亮的出山,才有了“天下三分”的政治格局。通過此事的描寫,劉備對待人才的態(tài)度進一步得到美化:懂仁義,有善心,具備博大的政治家胸懷。程昱用“無中生有”將徐庶誑騙至許都后,徐庶才知道事情真相,其母親悲憤而自縊,成為傳頌千古的堅守氣節(jié),不茍且偷生的賢德母親形象。而徐庶也因母親的死更加痛恨曹操,從此不設一謀、不發(fā)一言。后在赤壁之戰(zhàn)中,配合龐統(tǒng)請命到關中防守馬騰、韓遂,逃過赤壁大火而不知去向。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如此精彩的感人故事卻是羅貫中“無中生有”的,歷史完全不是如此。
徐庶,字元直,單名福,潁川(今許昌長葛)人。據《三國志》〔裴注〕《魏略》記載:徐庶少時是任俠擊劍的狂放少年,率真任性,剛毅執(zhí)著,曾被官吏捉住游行而不發(fā)一言,后棄武從文,疏巾單衣,折節(jié)學問。一向狂放的徐庶根本不理會別人拿他當賊的眼光,卑躬早起,刻苦讀書,很快即義理精熟,具備高深的道德修養(yǎng)和學問造詣,且抱負、志向、見識之遠大,非常人可比。他與諸葛亮、龐統(tǒng)為好友,跟隨劉備后,立刻得到重用。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劉表時,劉琮軍前投降,劉備措手不及,由樊城南逃走,曹兵窮追不舍。半路上,徐母為曹兵捉獲,于是徐庶就向劉備告辭:“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yè)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于事,請從此別。”他是在劉備最狼狽的時候,為了“孝道”而自愿辭劉歸曹的。“走馬薦諸葛”則是羅貫中為情節(jié)而虛設的,其時諸葛亮早已出山了。徐庶的志向是與人共圖王霸之業(yè),自從歸了曹操后,一直留在魏國,孝敬母親,施展才干,認真務實地做了諸多工作。在曹丕當政時,官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負責彈劾百官和全國刑獄,頗有職權。
《資治通鑒》記述,諸葛亮曾以當時已經在曹魏出仕的徐庶作為道德高尚的楷模,約束臣下向其學習,足見徐庶在諸葛亮心中地位之高:“五月,太子禪即位,時年十七。尊皇后曰皇太后,大赦,改元建興。封丞相亮為武鄉(xiāng)侯,領益州牧,政事無巨細,咸決于亮。亮乃約官職,修法制,發(fā)教與群下曰:‘夫參署者,集眾思,廣忠益也。若遠小嫌,難相違覆,曠闕損矣。違覆而得中,猶棄敝趫而獲珠玉。然人心苦不能盡,惟徐元直處茲不惑’。又,‘董幼宰參署七年,事有不至,至于十反,來相啟告。茍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勤渠,有忠于國,則亮可以少過矣。’”
《三國演義》尊劉貶曹,對徐庶這些真實情況只字不提,竟讓這位徐庶在赤壁大戰(zhàn)前夕,聽從鳳雛之計,主動討令,與大將臧霸一起,脫離了戰(zhàn)場西去長安,從此,永遠消失了。
實際上,徐庶到許都歸附曹操后,奉養(yǎng)老母親并為其送終于潁陰縣(今許昌魏都區(qū))城西七里店。徐母與徐庶都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徐母以賢德聞名,徐庶以才孝著稱。據《許昌縣志》載:“縣西七里店,相傳漢徐庶奉母于此”。當時人們敬仰徐母的賢德和徐庶的孝順,在七里店村南建有“徐庶奉母堂”以示紀念。奉母堂青磚綠瓦、紅柱畫梁。廟堂內雕有徐庶拜母組像,堂墻四周描有徐庶孝奉徐母、曹操計勸徐母、徐庶薦諸葛等故事壁畫。廟堂門前有一石碑,上刻頌揚徐氏母子二人之事跡。如今這些遺址皆已不存。徐母壽終后,徐庶將其葬于許昌之南原,居喪守墓,數年后病卒。有記錄其事的石碑現(xiàn)保存于彭城。
現(xiàn)許昌城南15公里的蔣李集鎮(zhèn)黃楊村南歇馬店徐母之墓保存完好。墓家原高8米,占地3畝,墓前石碑楷書“漢大賢徐母墓”,是干隆二十一年鐫立。1956年秋,墓門曾被打開,墓室為圓形拱頂,漢磚筑砌。有3米多高,南北有可容一人進出的兩門。“文革”中該墓被毀,墓碑今存劉莊學校。如今,每到清明時節(jié),還不斷有人來碑前憑吊以示敬意。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