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清明上河圖》中“上河”二字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間:2016/7/5 8:53:56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
國寶《清明上河圖》中的“上河”二字是當今人很陌生又頗為費解的一個詞。正因為如此,諸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出發(fā),對“上河”一詞作出了五花八門的不同解釋。
一
有人說社會上流傳“上河”有“四說”,就筆者目前所知不止“四說”,而是有8種之多:
1.“上河”是名詞,是“汴河”的別稱。中央美術學院金維諾教授認為,“上河”是“當時民間對汴河的俗稱”。
2.臺灣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蕭瓊瑞認為“清明”是一個形容詞,之后銜接應當是一個名詞“上河”。他認為,“上河”亦可作“上都之河”或“都城之河”講。
3.“上河”乃古汴州地。元大德二年,宋末元初文學家戴表元在一則跋文中將《清明上河圖》畫卷與汴京聯(lián)系起來,跋文中稱“上河乃古汴州地”。
4.“上河”是逆水行舟之意。故宮博物院研究員楊伯達先生認為,“上”只能作“上水”解,“河”即汴河,“上河”即在汴河逆水行舟之意。
5.“上河”是汴河的“上游”之意。已故的國家文物局離休干部臧華云女士在其《談清明上河圖》一文中曾提出過此觀點。
6.“上河”是“御河”之意。開封市建筑設計院高級工程師張亦文先生從考證金明池又名“上池”的角度來考慮,認為“上”指君主,含有“御用”之意。既然金明池由于屬皇家專用而得名“御池”,御池即“上池”,因此與之相連的汴河稱為“上河”亦屬自然。
7.“上河”是“上墳”之意。清代吳榮光等人有“上河猶言上冢也”之說,今人更直白流傳為“上河”就是“上墳”。
8.“上河”是到河邊趕集、趕會之意,這是多數學者的主流之見。河南大學周寶珠教授是力挺此說的學者之一。他說,“上”字是動詞,有“到”和“去”之意,“上河”二字和“清明掃墓叫上墳、趕集叫上街等是用同一個語法”。
如此眾多的解釋,確實讓人迷惑。
二
其實“上河”一詞如同“上街”一樣,意思本來很簡單,就是“到河邊去”的意思。在此,本文分幾層意義來逐步解釋其含義。
1.“上河”二字基本意思是“到河邊去”。
漢語詞匯中帶“上”字的詞很多,其中的“上”字在多數情況下是表示“到”或“去”的意思,也就是說表示到什么地方去的意思。比如“上街”就是到大街上去的意思。其實“上河”一詞本來很簡單,“上河”中的“上”字也和“上街”的“上”字意思一樣,是表示到什么地方去的意思。但我們把“上”字與“河”字組成詞組,“上河”二字就是到河上去之意,直譯其意就是到河的上面去。但河里有水,人怎么能站到水上呢?這正是它的費解之處。對這個詞我們不能機械地把它理解為“到河的上邊”,其正確釋義應該是“到河邊去”,這是古人傳下來的用詞習慣問題。 對此,可以拿一些與“上河”一詞相近的詞來佐證:例如有些詞也不能理解為到什么上邊,如“上學”是到學校去之意(或在學校學習)而不能理解為到學校上邊去。“上門”是到家來之意而不能理解為到門上邊等。同樣也有類似“上河”詞意而只能把“上”字理解為到什么邊的詞:如 “上墳”一詞,是到墳前邊祭奠之意而不能理解為到墳的上邊。說白了,“上墳”不是到墳上邊,同樣“上河”也不是到河上邊,而只能將其理解為到“河邊去”之意。
2.“上河”二字是“上河活動”的概稱。
“上河”一詞還有更深一層意思,這就是“上”字詞組具有較高的概括性,是一種動詞縮略語。因此對“上河”一詞的解釋也不能簡單為到河邊去,它還包含有到河邊進行某種活動之意,是到河邊進行某種活動的縮略語,是河市活動的概稱。仍以“上墳”一詞為例,既有到墳前邊去的意思,又有去燒紙、祭奠之意。在過去還有添墳、掃墓之意,是“上墳活動”的概稱。再如河南土話“上集”所表達的意思是到集市上去買賣東西或逛集市、看熱鬧,是“趕集”活動的概稱。其實,“上河”二字所表達的意思和“上集”極為相近,就是對人們到河邊去觀看汴河漕運繁忙景象、達官貴人和平民百姓到郊野上墳以及人們到河市進行集市貿易、買賣東西等活動的概稱。若把這些活動統(tǒng)稱為“上河活動”,那么“上河”二字就是到汴河岸邊觀景、趕河市等“上河活動”的概稱。畫家所表達的“上河”之意,正是這種廣義的上河活動,畫家沒有把當時繁榮昌盛的東京市區(qū)作為主景,而是自王員外家的城市一隅向城外擴展,形成以虹橋為中心的畫面主題。城內店鋪顧客稀少,人們都擁向郊外去上墳或到虹橋附近趕河市,這就是畫家以“上河”為主題向世人所展示的上河風俗畫卷。由此可知,“上河”一詞作為通常的解釋是“到河邊去”之意,而在圖名中其完整的意思應該理解為“到河邊去趕集、趕會”之意。
3.“上河”一詞是開封已經失傳的一句土話。
將“上河”一詞理解為“到河邊去”的這種解釋在金朝、明朝以前并無爭論。近年之所以有不少學者提出種種新的解釋,其根源在于近代人對這個詞不了解,認為漢語中不存在這個詞,可能另有含義,因此提出許多不同含義的新解。其實“上河”一詞確實存在,它是過去開封流行的、獨有的一種把“到河邊去”簡稱為“上河”的一句土話。開封黃河兩岸的人就常把到河邊去的活動稱為“上河”, 若到黃河邊去從事農活兒,就說“去上河咧”。在開封黃河岸邊居住的村民大多數在黃河防洪堤里和堤外都有耕地,若到河灘里去鋤草,就說是“上河鋤地”,以區(qū)別于防洪堤外的土地。“上河鋤地”“上河收麥”這類說法就如同山里人說“上山砍柴”“上山打獵”一樣,在黃河兩岸被廣泛使用。
“上河”二字雖然對許多人很陌生,但它在開封一帶流行還是有其歷史根源的。河南是特別喜歡用上字詞組的地方,在河南有很多帶“上”字的詞組是民眾經常使用的方言土語而至今也未被列入國家字典。如河南人把“進屋”說成“上屋”,把“入席就餐”說成“上桌兒”,把“趕集”說成“上集”,把到田里干活兒說成“上地”(或“下地”)等。由此可見,在開封比照“上山”“上街”“上地”等習慣而出現(xiàn)“上河”這樣的習慣用詞也是很自然的事。雖然“上”字與“河”字組成詞組后直譯其意容易被人誤解為到河的上邊,有點不合邏輯,但對百姓來說,什么詞方便就用什么詞。“上河”一詞比“到河邊”“到河沿”用起來更方便順口,因而這個不太合邏輯的習慣用語就被民眾廣泛流傳使用,諸如此類在漢語演化過程中不足為奇。
“上河”是與河運及河邊活動相關聯(lián)的詞,新中國成立后這種土語逐漸減少,所以說“上河”這句土話連現(xiàn)在的開封年輕人也不知道,這是人們對它寡聞的主要原因。
4.“上河”是北宋京城流行的一種時尚風俗。
北宋京城的人為什么要在清明的時候去上河?關于上河風俗的來歷,周寶珠有較詳細的考證,他指出汴河是引用黃河水而形成的一條大運河,每年冬季黃河進入枯水季節(jié),汴河無水可引就要停航。而到每年清明節(jié)時是第一次開航時間,首批漕運船隊進入京城時異常熱鬧。漕運不但帶來了居民翹首以盼的生活物資,也使汴河兩岸河市貿易驟然繁忙起來。因此,城內居民紛紛出城上河觀看漕運風光或者是趕河市購物,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清明節(jié)時必定要去上河的風俗。
由于虹橋是漕運船只入京的咽喉之地,也是大型船只上下貨物之地,自然形成了最繁華的河市交易市場,所以京城之人進行上河活動的主要地點就在虹橋一帶。虹橋也是京城人士出城上墳的必經之地,因之虹橋上下車水馬龍熱鬧非凡,這也正是畫家要以虹橋為中心來描繪“上河”主題的原因。
三
筆者認為,“上河”二字不過是畫家按當時習慣使用了一個普通方言詞匯,并無其他高深莫測的含義。正是由于人們對“上河”二字的寡聞和不解,才導致學者們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以至于出現(xiàn)了“上河”是“汴河”之別稱、汴河“上游”之意、“逆水行舟”之意、“御河”之意等諸多解釋。這些說法雖有一定的道理,但多是從一個單一的畫面去理解,沒有緊扣畫卷的主題,涵蓋不了全幅畫面所展現(xiàn)的漕運及河市等諸多上河活動內容,因此表達意思比較片面,故不可取之。
畫家把此畫命名為《清明上河圖》,題意很明顯,就是“清明去上河”的意思。奈何歷史久遠、物轉斗移,使“上河”的正確詞義從人們日常用語中消失,才平添了些許陌生和誤解,但愿此文能與諸家達成共識以正其名,權作引玉之磚吧!
(作者:郭祥 責任編輯:陳艷華)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