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古琴文化(下)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間:2016/8/8 9:02:13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shù):
琴器
琴器即古琴樂器本身,它是古琴文化的物質(zhì)載體。傳說有伏羲、神農(nóng)、黃帝、舜等制琴的不同說法。由于古琴在音質(zhì)方面有著獨特要求,因此沒有精良的琴器,古琴藝術(shù)的完美呈現(xiàn)也就無從談起。而一張上乘的琴器制作完成,離不開專業(yè)的技術(shù)人才——斫琴師。到了兩宋,大批琴人的出現(xiàn),彈琴者的群體擴大,對古琴需求逐漸增加,由此出現(xiàn)了一大批斫琴名家,其中北宋有僧智仁、衛(wèi)中正、朱仁濟、馬希亮、馬希仁、石汝礪等人,衛(wèi)中正曾奉旨為仁宗斫瓊響琴,馬希亮、馬希仁曾奉徽宗旨重修瓊響琴。
石汝礪著有《碧落子斫琴法》一卷,該書是北宋一部重要的斫琴學(xué)專著,書中記載了古琴因其斫制過程中面板與底板厚薄比例不同而產(chǎn)生的不同音效:“凡底厚面薄,木濁泛清,大弦頑鈍,小弦焦咽。面底俱厚,木泛俱實,韻短聲焦。面薄底厚,木虛泛清,利于小弦,不利大弦。面底皆薄,木泛俱虛,其聲疾出,聲韻飄蕩。面底相當(dāng),虛實相稱,弦木聲和。”石汝礪此論可謂多少代琴師斫琴工藝實踐的經(jīng)驗總結(jié),在中華古琴藝術(shù)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朱長文《琴史》卷六部分,在“瑩律”“明度”中也對制琴的具體制度作了說明,并提供了數(shù)據(jù);“擬象”則從琴形、構(gòu)造與自然物象之間的關(guān)系上對古琴作了論述。
宋代以前,琴器之制無所定規(guī),自徽宗在京師設(shè)官琴局后,兩宋琴器便有了“官琴”和“野斫”之分。“野斫”為民間琴人自制琴器。官琴中,著名的“松石間意”琴,于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由官琴局御制,池內(nèi)右刻“宣和二年御制”字樣,藏于宣和殿“萬琴堂”。到了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裝匣,內(nèi)府珍藏。2010年在北京保利拍賣會上,“松石間意”琴以1.3664億元成交,創(chuàng)造了古琴拍賣和世界樂器拍賣的最高紀(jì)錄。宋太祖的御用官琴“虞廷清韻”堪稱古琴絕品,他對此琴極為喜愛,曾親題御書寶篆刻于琴腹,后在兵荒馬亂中得以幸存。宋高宗將此琴供奉于一古殿之中,不時撫琴慰藉,并在琴腹上加題“復(fù)古殿”。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該琴通過當(dāng)代演奏家陳雷激之手,向世界展示了太古遺音的藝術(shù)魅力。而今在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等處收藏有多張傳之于后世的兩宋古琴。
琴銘
“銘則序事清潤。”一張名琴,如果有名家題上銘文,與琴器相得益彰,其文化價值也就更大,在古琴文化上會被傳為佳話。與唐琴相比,宋琴不僅在形制上發(fā)生了變化,清淡而古樸,而且其上的琴銘、題款也明顯增多,比唐琴更富有文人氣息。
宋代以前琴銘極少,宋代以后琴銘數(shù)量增加,不僅有專門為古琴寫的銘文,如北宋蘇軾的《文與可琴銘》、黃庭堅的《張益老十二琴銘》等,而且傳世的名琴,收藏家多在其上施以琴銘,從而使得琴銘成為古琴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黃庭堅的《張益老十二琴銘》可謂琴銘的佳作,對于古琴美學(xué)具有重要的價值,如“震陵孤桐下陽岑,音如澗泉鳴深林。二圣元公式歲丁卯,器而銘之張益老”;“琴聲三疊舞胎仙,肉飛不到夢所傳。白鶴歸來見曾玄,隴頭松風(fēng)入朱弦”等。
著名的北宋“松石間意”琴,就是因為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乾隆帝在龍池下留下“松石間意”四字墨寶和“古錦囊韜龍門琴,朱弦久歇霹靂音。安得伯牙移情手,為余一寫山水心”的琴銘,才使得它拍賣出極高的價值。
古琴精品“九霄環(huán)佩”,為盛唐開元年間四川制琴世家雷威所斫,其聲音溫勁松透、純粹完美,自清末以來即為古琴家所仰慕的重器,被視為“仙品”。今故宮博物院所藏“九霄環(huán)佩”上,有黃庭堅留下的琴銘“超跡蒼霄,逍遙太極”,蘇軾留下的琴銘:“藹藹春風(fēng)細,瑯瑯環(huán)佩音。垂簾新燕語,滄海老龍吟。”
行文至此多說幾句。到了南宋,唐代“太古遺音”琴到了理學(xué)大師朱熹手上,他也留下了“養(yǎng)君中和之正性,禁爾忿欲之邪心。乾坤無言物有則,我獨與子鉤其深”的琴銘,琴銘的主旨完全體現(xiàn)了他的理學(xué)思想。他為好友黃銖的“純古”琴留銘:“無名之樸,子所琴兮。扣之而鳴,獲我心兮。杳而弗默,麗弗淫兮。維我知子,山高而水深兮。”
“蕉雨琴”是文天祥的一張古琴,他不僅在琴上題有詩作,并留下琴銘:“海沉沉,天寂寂。芭蕉雨,聲何急。孤臣淚,不敢泣。”讀之,令人為這位壯志難酬的英雄扼腕嘆息!“蕉雨琴”傳到清末譚嗣同手上,他作有《文信國公蕉雨琴記》(文天祥及第后官至右丞相,封信國公)一文,文中感慨:“嗚呼,此可以觀公之用心矣!”
(作者:鄧高峰 責(zé)任編輯:郭雙)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guān)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