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室風箏:精巧手藝 放飛快樂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間:2016/8/15 9:40:08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shù):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高鼎的一首詩,描述了春日放風箏的情景。這樣的景象在春天古城開封的很多個開闊地,都是我們常見的。
喜歡放風箏的開封人,都對開封一位老人的名字不陌生,他叫宋天亨,他以自己精巧而高超的手藝,做出了各式各樣漂亮的風箏。在開封春天的天空,他的風箏曾經(jīng)飄飛成一道美麗的風景。宋室風箏于2015年9月被評為河南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
8月2日,在北郊私訪院村的一個小院,記者慕名采訪了宋天亨老人。
宋天亨今年67歲,由于眼疾越來越嚴重,他的視力已經(jīng)十分微弱。他老伴說,記者站在他面前,他只能在極窄的視野里模模糊糊看到一個輪廓。宋天亨家中的墻壁上掛著不少風箏,這些風箏都很精美,各種會飛翔的鳥類、昆蟲類等造型的風箏栩栩如生。
宋天亨的女兒宋長虹傳承了父親的手藝,她和父親一起跟記者講述起宋家?guī)状酥谱黠L箏的故事,故事里滿是認真、執(zhí)著。
“開封人把風箏叫‘毫’(音,下同),開封人放‘毫’不光在春天,只要有風,天氣不熱不冷,便會有人放‘毫’、斗‘毫’。”宋天亨說,他小時候,見過很多次斗“毫”。有時候他們會在風箏上綁一個小鐵鉤,放高以后去鉤別人的風箏,直到把別人的風箏鉤壞,失去平衡掉下來?傊氡M一切辦法讓對方的“毫”從天上掉下來。“這比的就是誰的‘毫’大、誰的線粗、誰的力氣足。也有人會在龍風箏的口中放硫黃或者花炮,等到風箏飛到一定高度時,龍嘴里就會冒出黃煙或火光,特別有意思。”宋天亨說。
宋天亨告訴記者,他家以前條件差,他曾祖父過去靠糊點心盒、扎頂棚(房子天花板)、扎社火(亡故人的祭品)為生,并不是專門做風箏的?墒巧缁鹄锩姘L箏,因此扎風箏對他家來說并不是難事。他小時候經(jīng)常跟著爺爺一起去點心店送盒子,還跟著家里的大人一起去集市上銷售風箏。“當時的瓦片風箏只賣幾厘錢一個,好一點的有蝌蚪風箏,或者七星、八卦、單腳燕、雙腳燕這些簡單的花樣。”宋天亨說。
宋天亨小時候雖然文化課不是很好,可是他有美術方面的天分。“我父親做風箏時,我經(jīng)常在一旁幫忙往風箏上畫畫,父親經(jīng)常夸我畫得好。因為我排行老二,所以他常說,‘二孩兒將來餓不死’。”如今宋天亨雖然幾乎失去了視力,但是他很樂觀,談起這些往事時,依舊樂呵呵地笑著。
宋天亨長大后進工廠當了工人,這時候,他家里已經(jīng)不再制作、銷售風箏和紙盒子。但是每年春天,他都會扎幾架風箏,帶著孩子一起放。宋天亨說,他做的風箏不僅好看,還好起飛,所以放風箏的時候總有人問他,這風箏是在哪兒買的,他說是自己扎的。這時候他還沒想到賣風箏。
后來,為生活所迫的宋天亨不得不操持起祖業(yè)。
“當時我們兩口子都在廠里,每個月要給母親生活費,再加上兩個孩子的花銷,一個月就幾十塊錢的工資,日子過得很緊張。到了上個世紀80年代末,廠里連幾十塊錢的工資也發(fā)不下來了,這時候想到在家扎風箏掙錢。”宋天亨說。
宋天亨又開始賣風箏的那年春天,開封市好多學校、單位都組織了放風箏比賽,可是市面上很少有人賣風箏,宋天亨扎了100多架,全部賣完。隨后,他每年扎500多架,在3月之前就全部賣光,有時甚至要提前一年預約排號才能買到風箏。“當時,我家院子里都是來買風箏的人,把俺家的門都擠壞了。”宋天亨說。
宋天亨和他扎的風箏在開封越來越有名氣。
“因為姓宋,又是在家做風箏、在家賣風箏,所以我家扎的風箏就起了個名字,叫宋室風箏。”宋長虹告訴記者。
宋室風箏,這個響當當?shù)拿直缓枚嗳擞涀×耍被外邊關注上了。1995年,宋天亨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中國民間藝術家協(xié)會命名為“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家”。
自己扎風箏、自己往風箏上畫畫,這個手藝,宋天亨玩得越來越精熟。宋天亨說,最忙的時候,家里的兄弟姐妹都要過來幫忙。為了讓風箏更結(jié)實, 宋天亨把紙質(zhì)風箏紙改為絹的,他一筆一筆往風箏上畫圖案。“我以前學過的寫意花鳥畫本事全都使到風箏上了。”宋天亨說,“我經(jīng)?囱胍暤摹秳游锸澜纭,觀察動物怎樣運動,比如老鷹、仙鶴的翅膀,它們在飛翔時是呈波浪式運動的。”
宋長虹告訴記者,為了讓風箏便于攜帶,父親琢磨著把風箏做成可以拆開組裝的。“你看這個老鷹風箏,很好拆開,也很好組裝起來。”宋長虹指著墻上掛著的一架風箏說。
“我爸爸很自信,他告訴來買風箏的人,他做的風箏從來沒有飛不起來的。只要有風,他都能找出適合風力大小的風箏讓它飛上天。”宋長虹很自豪地告訴記者,“爸爸跟買風箏的人說,如果他做的風箏飛不起來,他就一把火把所有風箏都燒了,從此不再做風箏。”
正所謂藝高人膽大,宋天亨做出來的風箏還真的沒有一個飛不起來的。
宋天亨的眼疾越來越嚴重,被醫(yī)生診斷為雙眼視網(wǎng)膜變性、白內(nèi)障等,做風箏越來越困難。1999年,他的眼睛已經(jīng)不舒服,那是他最后一年賣風箏。但是他扎風箏的手藝沒有失傳,他女兒宋長虹每天耳濡目染,而且經(jīng)常動手幫他做,雖然技藝比不上他,但是宋長虹一直在努力。
2006年,宋天亨被評為河南省民間工藝美術大師、河南省首批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
社會對這些傳統(tǒng)手藝的重視讓宋天亨很激動,他琢磨著應該留下些自己有代表性的作品,于是,他又開始忙碌起來。因為視力太差,視野范圍小,宋天亨刮竹篾兒只能憑感覺,往絹上畫畫時,他的臉幾乎都貼到了桌子上。
目前,宋室風箏是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宋天亨希望將來能申請國家級“非遺”項目,把扎風箏的傳統(tǒng)技藝傳承下去。
“這些年,我一直在努力繼承父親的手藝,他眼睛看不見了,但我不能讓手藝失傳。”宋長虹告訴記者。
(作者:張德卿 責任編輯:陳艷華)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