嗩吶是流傳于豫東、蘇北、皖西、魯南地區(qū)的民間音樂演奏藝術(shù),是鄉(xiāng)村婚喪嫁娶及慶典的大型民間音樂藝術(shù)形式。開封許氏嗩吶笙坊演奏藝術(shù)始于本土的民間文化,發(fā)展于周邊四省交界處,經(jīng)過整合與交融后,又反播積淀在民間,成為體現(xiàn)鄉(xiāng)村市井民間文化的集中代表,成為鄉(xiāng)村眾文化的主流,雅俗共賞。
《東京夢華錄》中記載,北宋時,在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期間,開封各大寺院“皆有樂棚,作樂燃燈”,“……就中蓮花王家香鋪燈火出群,而又名僧道場打花鈸,弄椎鼓,游人無不駐足。”這里的“打花鈸,弄椎鼓”就是寺廟里的樂僧表演的節(jié)目,其表演形式就是一邊擊鈸擊鼓,一邊作些舞蹈性的動作。
開封許氏嗩吶笙坊第四代傳人許長嶺回憶,其祖輩在嗩吶笙等民間樂器的演奏上是世襲傳承,申遺記錄中的第一代傳人許老山并非開山之人,只是先輩名號已無法追溯,其太祖父和祖父時期的“許家班”已享譽豫東地區(qū)。
歷史悠久的民間鼓吹樂
中國傳統(tǒng)的鼓吹樂早在漢代就已形成,經(jīng)歷漢、唐時期的民族大融合之后,到北宋達到鼎盛時期。在北宋的國都東京(今開封),設有東、西“教坊”,是皇上專門的音樂機構(gòu)。而在地方官府,還有“衙前樂”,是專門為官府演奏的樂隊。在這些名目眾多、陣容龐大的音樂隊伍中,“鼓吹樂”是一支重要的隊伍。宋代及以前的“鼓吹樂”都是儀仗用的音樂,屬宮廷音樂。而宋代以后,它不僅在宮廷中演奏,更多的是在“與民同樂”的節(jié)日期間,為當時百萬東京百姓演奏。
中國民間鼓吹樂是以嗩吶笙為主要演奏樂器,以笙、笛等吹管樂器為伴奏樂器,以梆子擊拍,間或配以鼓、鈸等打擊樂器的民間樂種,主要是為婚、喪事演奏的,同時也在各種民間喜慶活動和一些節(jié)日的民間游藝活動中演奏,為人們助興,為節(jié)日增添歡樂。
成書于明末清初的《如夢錄》中提到,開封城內(nèi)有多處“吹鼓手鋪,鼓樂旗爵出賃”,也就是說,明代的開封已有從事鼓吹樂演奏的職業(yè)藝人。新中國成立初期,開封市的三大嗩吶班中就有西城俚門的“許氏嗩吶笙坊”。
嗩吶班是一種職業(yè)性的樂隊,每有婚喪嫁娶都有嗩吶班前去演奏,終年四處奔波,十分勞苦。民間鼓吹樂藝人們自稱為“老奔”。開封有句歇后語:“掂著喇叭下鄉(xiāng)——沒事找事。”正是對鼓吹樂藝人活動方式的生動寫照。
辛苦學藝并傾力傳承
記者如約來到許長嶺家時,他剛參加完一個豫劇茶座會回來。一身麻布材料的衣衫,襯得這位66歲的老人一身仙骨氣息。許長嶺是許氏嗩吶笙坊第四代傳人,曾在文化部主辦的北京龍?zhí)稄R會上獲得最高表演獎、編曲獎。對于兒時學藝的記憶,在他看來雖辛苦,卻值得。
對于嗩吶、笙等樂器,許長嶺從小并不陌生。記憶中,為了討生計,祖輩與父輩常常帶著家當一出門就是幾天,為鄰村、近省人家的紅白喜事演奏。許長嶺7歲時,祖父開始手把手地教他吹嗩吶。當時沒有樂譜、沒有教科書,他只能憑借反復的練習與記憶識別音調(diào)、演奏曲子。祖父手里總是拿著一根小木棍,如果吹錯了音,祖父就拿小棍子敲他的指節(jié)。
為了鍛煉耐力和手指的靈活性,到了三九寒冬時,祖父就把許長嶺帶到風口,讓他迎著寒風吹奏嗩吶。“如果手凍僵了還能堅持把曲子吹好,那正常情況下就可以演奏得更好了。”許長嶺自豪地說。漸漸地,父親開始帶著他外出表演,有時白天演好幾場,到晚上還會加場演到十一二點。年幼的許長嶺有時會在演出中犯瞌睡,這時,父親總會猛地給他一腳,并狠狠地瞅他一眼,示意他好好演奏。許長嶺回憶道,那個時候就是哭著自己也要吹完,并暗下決心,一定要學好這門看家本領。
12歲那年,許長嶺經(jīng)過選拔進入開封縣豫劇團,次年便成為團里的主樂手。這成為他全家津津樂道的事情,因為小一輩們終于吃上了“商品糧”,捧上了“金飯碗”。當時,劇團一個月給15元生活費,還有糧票。與許長嶺同齡的孩子還在玩樂時,他已經(jīng)自食其力并能補貼家用了,在別人看來,許長嶺已衣食無憂,但他并沒有止步于此,而是充分利用在劇團的機會學習簡譜,學習笙、笛、悶子等樂器。劇團用人緊缺時,他曾一人擔任四個角色撐起整場演出,成為當時劇團里的“扛把子”。
19歲時,許長嶺應招參軍。5年的軍隊生活,他系統(tǒng)地學習了基礎樂理常識、音樂史。紀律嚴明的軍隊更是塑造了他耿直、堅毅的性格。轉(zhuǎn)業(yè)后,許長嶺開始思考許家的這門老手藝應該怎樣在自己手中傳承下去。此后,他走上了近30年的教學、傳承之路。
許長嶺先后在開封戲校、郊區(qū)文化館、高屯小學教嗩吶等樂器,學生遍布豫東、蘇北、魯南、皖西。為了進一步弘揚中國傳統(tǒng)民間器樂,2000年,他自費帶著弟子們應邀前往北京參加龍?zhí)稄R會上的民間音樂藝術(shù)表演。說起這段經(jīng)歷,許長嶺非常驕傲:“當時那群孩子真是有韌勁,一路上拎著我從原開封啤酒廠拉來的贊助——啤酒,因為當時我能拿出來的經(jīng)費確實有限,只能用啤酒抵車票和一部分贊助費。孩子們的小手都勒出了血印子,到了北京也住不上好一點的招待所,但沒有一個孩子喊苦喊疼。”終于,他們在龍?zhí)稄R會上獲得最高表演金獎,展現(xiàn)了中原地區(qū)民間音樂的獨特魅力。許長嶺還參加了會后論壇,介紹了中原地區(qū)的民間音樂,弘揚了中原的民俗文化。
小音孔里的大世界將何去何從
正當許長嶺的民俗樂器傳承風生水起時,隨著電子樂器及西方樂器的盛行,他的嗩吶笙教學一度陷入危機。當時許長嶺在嗩吶笙等民俗樂器演奏領域已頗有名氣,他完全可以通過商演賺一大筆錢。但他考慮到,隨著新時代的到來,民俗樂器的黃金時代正在漸漸遠去,甚至面臨著沒落,而比商演更有價值的是如何重振民族、民間文化。2003年,許長嶺自籌資金一萬多元成立了“開封市民俗藝術(shù)團”,但不久,因多種原因,民俗藝術(shù)團被迫解散。
現(xiàn)在,許長嶺和一群熱愛民俗樂器的樂友組成了一支小樂隊,隔三差五地聚在一起練練手。他帶著記者來到專門存放樂器的房間,打開一個棕色立柜,從柜子深處拿出幾件已經(jīng)破舊不堪的嗩吶等物件。據(jù)說這些老物件是祖上傳下來的,所以他一直都保存著。
談到現(xiàn)在民俗樂器的沒落,許長嶺說:“現(xiàn)在很多家長從小學就開始抓學習,根本沒有時間讓孩子學習樂器。另外,一些西洋樂器、流行音樂更吸引孩子們,F(xiàn)在民俗樂器在社會上的應用也比較少,所以現(xiàn)在再想成立民俗樂器培訓班就非常困難。”
2008年,許氏嗩吶笙坊列入開封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開封市委、市政府也專門制定了8年的保護計劃與措施,并小有成效。但8年保護計劃即將成為過去,民俗樂器的保護卻不能就此停止。
小小音孔吹出千百年來社會的喜怒哀樂,社會情感、民俗文化的大世界就在這小小的音符里流淌。正如許長嶺所說:“僅靠我一個人的堅守不足以讓民俗文化發(fā)揚光大,這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的努力。”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技術(shù)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shù)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