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多迷信,怕病怕死怕失權,所以經常親自或派人到名山大川舉行祭拜活動,祈求自己長生,祈求國家安定。
歷史上的武則天,就曾七次派人到泰山舉行此類活動,術語叫“行道”。
圣歷元年(公元698年)臘月,武則天再次派人到泰山行道,主持這次活動的道士叫桓道彥。
大弘道觀有來歷
桓道彥是當時洛陽大弘道觀的觀主。大弘道觀是唐代有名的官辦道觀,在講桓道彥的故事之前,扒扒大弘道觀的來歷挺有意思。
大弘道觀位于唐代洛陽城修文坊內,是東都洛陽城里地位顯赫的道觀之一,面積特別大,史載其跟長安的玄都觀、景龍觀一樣,整整占了一坊之地。
隋唐時期的里坊基本為正方形,“每坊東西南北各廣三百步”。那時的一步約等于現(xiàn)在的1.5米,三百步約為450米,依此計算,一個里坊有現(xiàn)在的幾十個標準足球場那么大。
大弘道觀是由唐中宗李顯的府邸改建而成的。
唐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太子李賢被廢,其弟英王李哲(李顯原名)被立為太子。李顯被立為太子后,遂舍舊宅建立道壇,后將道壇建為大弘道觀。
大弘道觀的觀名,由此前咱們講過的道教大師潘師正所起,唐高宗御筆親書,道觀便經常為皇室服務。
竭力維護道教的斗士
史載桓道彥與朝士來往密切,深得武則天信任。
唐高宗、武則天和唐中宗時期,佛、道爭斗十分激烈。在這些爭斗中,桓道彥表現(xiàn)突出,是一個竭力維護道教權益的斗士。
佛、道爭斗一直圍繞著“老子化胡”的真?zhèn)握归_。
“老子化胡”出自西晉時期道士王浮所作《老子化胡經》,經中說老子西出函谷關后,并沒有不知所蹤,而是到了西域,對那里的百姓進行教化,并且在那里變成了佛,建立了佛教。
這樣的說法,佛教徒當然不愿聽了,唐代的佛、道之爭由此展開,相當激烈。顯慶三年(公元658年),唐高宗就曾3次召集僧人和道士于內殿討論“老子化胡”的真?zhèn)巍?br />
《宋高僧傳》記載,神龍元年(公元705年),唐中宗再次召集佛、道兩教代表人物,確定“老子化胡”的真?zhèn),和尚、道士唇槍舌劍,道士一方的主辯手就是桓道彥。
可惜的是,僧人一方的主辯手法明更厲害,他一“出場問道”,道士們就“絕救無對”。
僧人勝出,唐中宗下詔:“廢掉《老子化胡經》這部偽經,將它刻在白馬寺的石碑上,以示將來。”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