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認識司馬承禎,是在“終南捷徑”。
唐時,盧藏用考中進士后,做官不得,便到終南山隱居,以博取“高士”美名,引起皇帝注意,來個“曲線救國”。最后他如愿以償,“累居要職”。
一天,奉旨進京的道士司馬承禎要返回修道之地天臺山,盧藏用指著終南山說:“此中大有佳處,何必去遠?”司馬承禎答:“在我看來,終南山不是修道之地,是求官捷徑。”
盧藏用聽了,“面有愧色”。那么,司馬承禎究竟是何方神圣?
屢被皇帝召見
司馬承禎,河內(nèi)溫縣人(今屬焦作),史書記載他“少好學,薄于為吏,遂為道士”。
他的師父是潘師正。潘師正很喜歡這個弟子,“傳其符箓及辟谷導引服餌之術”,并說:“自陶弘景先輩開始,你已是‘正一之法’的第四代傳人了!”
司馬承禎的名氣傳到京師,武則天要召見他。
司馬承禎趕到洛陽,與武則天相談甚歡,女皇還“降手敕以贊美之”。過了一段時間,他上表請求返回天臺山,武則天挽留不得,便委托麟臺監(jiān)李嶠在洛陽東為其餞行。
后來,唐睿宗也宣司馬承禎入京,問以治國理政之事。司馬承禎就“無為而治”侃侃而談,睿宗贊嘆不已:“黃帝時的廣成子也是這樣說的啊!”
不久,司馬承禎照例要求還山,睿宗戀戀不舍,“賜寶琴一張,及霞紋帔 (pèi)而遣之”。朝中有百余人為其賦詩送行。
到唐玄宗開元年間,司馬承禎更是兩次受到皇帝召見。第一次,玄宗派人迎他入京,“親受法箓,前后賞賜甚厚”。司馬承禎返回天臺山時,玄宗親自賦詩送別。第二次,除了問道,玄宗還讓他在王屋山自選形勝之地,為其修建道觀。
彈琴賦詩才藝多
司馬承禎離京時,皇帝和大臣都曾賦詩送別,這說明司馬承禎不僅道術高深,文學素養(yǎng)也高。
史載司馬承禎在京期間,常與李白、王維、陳子昂、宋之問、賀知章等文人雅士一起賦詩論道,你唱我和,被譽為“仙宗十友”。
來看一首他的《答宋之問》:“時既暮兮節(jié)欲春,山林寂兮懷幽人。登奇峰兮望白云,悵緬邈兮象欲紛。白云悠悠去不返,寒風颼颼吹日晚。不見其人誰與言,歸坐彈琴思逾遠。”是不是道骨仙風、志趣高遠?
司馬承禎還會彈琴作曲,不然,玄宗在臨別時也不會贈他寶琴一張。
《新唐書·禮樂志》云:“帝(玄宗)方浸喜神仙之事,詔道士司馬承禎制《玄真道曲》,茅山道士李會元制《大羅天曲》,工部侍郎賀知章制《紫清上圣道曲》……”
道術高,能彈琴,會賦詩,司馬承禎是個多才多藝之人。
開元十五年(公元727年),89歲的司馬承禎卒于王屋山。其弟子向玄宗匯報:“死之日,有雙鶴繞壇,及白云從壇中涌出,上連于天,而師容色如生。”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