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郾城八景”之神井蟠龍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間:2016/11/25 15:37:28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shù):
在漯河市郾城區(qū)原郾城制藥廠后,有一處歷史遺存八角琉璃井。這座古井躋身于“郾城八景”,素有“神井蟠龍”的美名,圍繞著它還有一段神奇的傳說。
據(jù)《郾城縣志》記載,該井上原有小亭,上乘大木,中留方口,鋪以石板,砌以紋石,井內(nèi)靠水面設(shè)置潛壑,方丈有余。亭內(nèi)雕梁畫棟,鐫刻蟠龍形象,蟠龍映于水面,清晰若真,人們汲水,波起龍騰。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百姓捐款重修八角琉璃井,并立碑于井旁。如今亭榭已毀,龍井、碑碣留存。
筆者實地探訪發(fā)現(xiàn),八角琉璃井并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在時光的侵蝕中,它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風采。
“郾城八景”古已有之,初時以“溵陽八景”之稱謂記載于當?shù)乜h志等古籍。溵陽者,溵水之陽也,距郾城大約15公里。溵水,古河名,即今之沙河。
地處溵水流域的郾城猶如玉帶上的一顆明珠,曾經(jīng)商賈云集,千帆競渡,集南北之物華天寶,風光何其秀麗,吸引了許多文人墨客,意興勃發(fā),留下一些動人的詩句。第一次將郾城各處風光進行文學化系統(tǒng)概括的是明朝永樂年間的郾城知縣王季立,他分別以“東黌暮鼓”“西寺曉鐘”“神井蟠龍”“僧幢石碣”“崇臺化石”“潭水流鵝”“溵水漁燈”“螺灣賈棹”“蓮浦熏風”和“竹園春雨”為題賦詩十首,記述郾城十處風光,收錄于《郾城縣志》,其中“神井蟠龍”即為八角琉璃井。
到了明朝崇禎年間,郾城知縣李振聲修《郾城縣志》,明確地以“溵陽八景”的稱謂記述此間八處景觀,這八景在王季立十景的基礎(chǔ)上有所刪改,但“神井蟠龍”依然名列其中。這八景分別為“東簧暮鼓”“西寺曉鐘”“神井蟠龍”“僧幢石碣”“溵水漁燈”“螺灣賈棹”“潭水流鵝”和“池荷映日”。直到清朝順治年間,謝檳在此“八景”基礎(chǔ)上又經(jīng)修改,名之為“八景新題”,在歷史上留下了前后兩個“八景”版本。此為前八景。前八景知道的人少,后八景知道的人多。
時光悠悠,古溵水河道早已變遷,但“郾城八景”的說法在百姓中依然口口相傳。在人們的記憶中,依然保留著“神井蟠龍”當年的模樣:井上有小亭一座,井周用青石鋪就,石上刻畫著數(shù)條栩栩如生的蟠龍,蟠龍之影倒映在水面上。水波一起,井中的蟠龍影影綽綽,仿佛云遮霧繞,又好像隨時會破水而出,更顯得靈秀非凡,神奇不可言喻。
神井容顏不復存
王季立《神井蟠龍》詩云:“林深鳥必集,德立斯有鄰。廟東古龍井,靈物依靈神。上寬敞方室,下圓蟠修鱗。苔痕敷碧甃,鏤石羅華紋。有綆不敢汲,千歲終無渾。誰云潛勿用,旱至能興云。會看布陽德,奮迅騰蒼旻。”八角琉璃井在詩句中精美、神奇。那么如今它又是怎樣一番景象呢?筆者踏上了探尋“神井”之旅。
在古籍中,“神井”位于原郾城縣縣城東,從縣城東門涉澧門向東,路北依次為忠誠祠、東岳廟,廟東即龍井,其對面為演武廳。古人的足跡已不可尋,如今八角琉璃井位于市區(qū)黃河路903號院。沿著斑駁的小巷,穿過頭上橫搭的電線和路旁散亂堆放的雜物,在低矮的建筑群中,一座紅磚水塔赫然聳立。當時的郾城制藥廠為取井水用于生產(chǎn),在井邊建起這座水塔。筆者看到,水塔下堆滿了廢棄的木料,水塔與一面青石磚墻的夾縫中掩藏著一座石碑,挪開石碑上掩蓋的樹枝和木板,斑駁的字跡依稀可辨。石碑為乾隆四十三年所立,記述了“神井”年久失修,郾城人集資聚金,把這座古井保留下來的事跡。碑文之末,鐫刻著王季立的那首《神井蟠龍》詩。
[1][2]
(作者:網(wǎng)絡(luò)來源 責任編輯:12301-3)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guān)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