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鼓瑟俑
魏晉時期的伯牙撫琴圖畫像磚
漢代陶瑟
彈琴者常見,鼓瑟者不多。
琴瑟原是一對兒。中國人常用“琴瑟和鳴”“琴瑟之好”形容夫妻恩愛,足見這兩樣樂器的親密程度。
琴是古琴。有些人不識古琴,把它跟古箏混為一談。
瑟就更高冷了。十個人見到漢代鼓瑟俑,九個人會誤以為它是彈琴俑。
趁著洛陽博物館舉辦古代樂器文物展覽,我覺得讓大家認識這兩樣傳統(tǒng)樂器很有必要。
1 琴瑟和鳴,是貴賓才有這待遇
唐代韋應物在《金谷園歌》里說:“洛陽陌上人回首,絲竹飄飖(yáo)入青天。”“入青天”的“絲竹”,可不是說洛陽放風箏的人多。古時樂器多用“絲竹”造,“絲竹”便指代音樂。
史載,遠古時期,伏羲“斫桐為琴,繩絲為弦,綆(gěng)桑為瑟”,把繩絲固定在空腔木頭上,制作出琴、瑟,可撥弦而歌。
琴、瑟弦數(shù)不同:琴初為五弦,后為七弦;瑟初為五十弦,后為二十五弦、十六弦。
瑟比琴體積大,琴比瑟露臉機會多:琴如君子,常在臺前;瑟如淑女,隱在幕后——古代男尊女卑,女子不能拋頭露面。
貴客登門,彈琴的當眾撫琴,鼓瑟的則躲在屏風后面,奏“背景音樂”。
琴瑟相合,剛柔相濟,方能暢通陰陽之氣、凈化心靈,此乃貴賓專享待遇。
琴、瑟乃高雅樂器,彈琴鼓瑟講究對象,對牛彈琴是行不通的。只有主人看重的人,才得以聆聽琴瑟之音,聽時還得正襟危坐,否則會被說沒修養(yǎng)。
2 蔡邕救琴,梧桐木得遇懂行人
琴、棋、書、畫,琴為尊。琴音清雅淡泊、超凡脫俗,最得名士心。
當今國內(nèi)古琴流派很多,“廣陵派”門下弟子推崇“魏晉風流”,把嵇康當偶像。
嵇康是魏晉時期的洛陽名士,也是“竹林七賢”的領袖人物。他很帥,也很酷,才氣過人,傲骨奇絕,不肯當官,大熱天穿著棉襖窩在洛陽城的角落里打鐵。后來他被陷害,當權者把他押到洛陽城東砍頭。臨刑前,嵇康說:“拿我琴來!”遂當眾撫琴一曲,驚天地,泣鬼神,慷慨赴死,曰:“《廣陵散》從此絕矣!”
洛陽琴師曹瓏是嵇康的粉絲,狂傲不羈,與嵇康很像。他說, 古琴分仲尼式、伏羲式、蕉葉式等,“鳳凰木(梧桐木)”拿來做琴最好。
東漢名士蔡邕通曉音律,乃彈琴、制琴的行家。當年,老蔡得罪了漢靈帝,被迫離開京城洛陽,到南方避風頭。一日,他聽到隔壁有人燒柴做飯,心中一驚:“燒柴聲不對勁兒呀,莫不是上等的梧桐木?”
老蔡火速沖到燒柴現(xiàn)場,從爐膛兒里搶救出了一段好木頭,用它做了一張琴——琴尾有焦痕,故名“焦尾琴”,琴音果然絕妙無雙。
3 琴挑芳心,俏小姐原是我知音
好木頭遇見蔡邕,便如千里馬遇到伯樂。自古知音難求,焚琴煮鶴是悲劇,對牛彈琴是鬧劇,伯牙、子期般的相遇才是史詩級正劇,人生得遇,死而無憾。
子期是伯牙的知音。伯牙彈琴志在高山,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彈琴志在流水,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子期死了,伯牙摔琴,永世不再彈。
漢代才女卓文君是司馬相如的知音。
司馬相如很窮,但他有一張“綠綺琴”,彈起來勾魂攝魄,令人傾倒。
土豪卓王孫請縣令吃飯,司馬相如受邀彈琴。卓家小姐卓文君隔著屏風窺探,司馬相如趁機彈了一曲《鳳求凰》,暗挑芳心。
卓文君聽出了琴聲里的曖昧,當晚就跟司馬相如私奔了。夫妻倆當壚賣酒,被傳為佳話。
他倆運氣好,土豪不忍見閨女受窮,贊助了小兩口一大筆錢,皆大歡喜。
唐代詩人李商隱就慘了:跟公主的侍女談戀愛,失戀;跟洛陽富家女談戀愛,失戀;好不容易娶了媳婦,媳婦還去世了……
老李苦悶至極,憋出了一首千古好詩《錦瑟》:“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琴聲猶存,瑟聲卻遠,我也惘然。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