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坑院,最老的家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間:2016/12/7 14:52:48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shù):
家,源于父母的饋贈。在人的潛意識里,那是生身長成,留下無數(shù)快樂,而血液里又沁透著深厚情感的地方。
讀了余秋雨先生的散文《白蓮洞》,便讓人對“家”的感悟敞亮透徹了許多。家,不僅僅是一個人從小活到老的情感寄托,更是人類從原始到現(xiàn)今維系血脈代代相傳的命根。
從原始社會開始,也許是源于對洞穴的早期占有,人類便與洞穴結下了天合之緣!兑捉洝逢庩柊素岳,一明一暗構成的天象圖案,也許就是古人通過觀察黑暗洞穴中太陽透過的一絲亮光得到啟發(fā),而總結出萬事萬物必有陰陽的自然法則。在原始社會,人類雖然不懂這些法則,但跟著光明走才能活下去,人類自然也就走出了原始山洞,進而在自然界廣闊的天地里,開始了粗笨的創(chuàng)造。
從模仿自然山洞,挖掘穴居起步,經過大自然的千錘百煉,人類的文明不斷升級演進,創(chuàng)意和物化也一天天升級,人類的智慧便自然而然地開花結果。從穴居、半穴居到生土窯洞,再逐漸演變出符合自然規(guī)律、有科學設計理念的地下坑院,以至到后來的房屋和高樓大廈的建筑藝術。因此,在人類建筑歷史上,地坑院是融合人類自身思想思維的藝術創(chuàng)造,世界考古學家稱地坑院為人類產生建筑術的開始和新生活的標志,我們華夏民族稱呼地坑院為“老家”,這一特定概念,也就不為過了。
作為最古老的家,地坑院在人的情感里還有另外一種解釋,古代洞穴來自天然,是人類征服兇猛的野獸而占據(jù),真正意義上叫“占居”,不叫家;穴居、半穴居,雖是人類通過思維挖掘的,但滿足不了基本生活,只能委屈求生,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家。在歷史的考證上,地坑院是通過人的思維創(chuàng)造,既能滿足人基本生活需求,又符合自然法則的建筑,因此,地坑院是人類古老的家,便也有了考證。
老家,在我們的腦海里,最原始的模樣便是鄉(xiāng)村。從遠古開始,我國北方和中原一帶的大多數(shù)地方由于特殊的地質和氣候條件,人們都以開挖地坑院為家而居住,這種平地掘坑、四壁鑿洞,最普通、最常見、最自然的民居方式,一直延續(xù)了數(shù)千年……改革開放后,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人們對現(xiàn)代生活的向往,一大片一大片因地坑院而形成的村莊,在現(xiàn)代化的進程中被淹沒。而今,說位于中原腹地河南三門峽陜州區(qū)的100多個村莊上萬座地坑院是能給我們這些現(xiàn)代人留下美好回憶,能從心底里勾起我們鄉(xiāng)愁的地方,一點也不為過。
雖然這些現(xiàn)存還在消失,但慶幸的是,當?shù)匦迯、保存并打造的陜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園,讓人們的保護和開發(fā)意識大為增強。慕名走進這些古村落,一種迸發(fā)的向往便循地平線而生。“見樹不見村,進村不見房,聞聲不見人,入戶不見門”,這些地下村落讓人的感覺既新奇又入迷。在千折百回的循游中,地坑院的奇,更增添了幾分神秘。地坑院,天地相通,雖奇居若險,卻道法自然。地坑院,方圓相存,雖口井身軀,卻天人神合。在口井中,你會向往湛藍的天空,是那么的悠然。在藍天白云下,你會神往這地下的宮殿,是那么的祥安。冥冥之中,祖輩們的身影,會穿梭于你的眼前……主窯洞中的八仙桌,父母窯洞中的大土炕,偏角窯居住的哥和姐,以及側窯洞中養(yǎng)著的哞哞叫的牛,還有放在坑院寬敞平臺上的吃飯桌,熱熱鬧鬧、紅紅火火、香噴噴的吃飯場面,不由得你深情的眼簾盈滿滾燙的淚花……
“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唐代詩人崔顥《黃鶴樓》詩中,刻骨銘心的鄉(xiāng)愁,正輪回在發(fā)達的現(xiàn)代。鄉(xiāng)愁,老家,那些再也回不去的童年,更增添了我們“鄉(xiāng)關何處”的憂思……滾動的歷史,讓地坑院成為了我們的老家記憶。
正如余秋雨先生的情思和感懷,地坑院是我們最古老的家,一個能遮風擋雨、游戲棲息、享樂人生的真正的家。當人們厭倦了城市的喧囂與擁擠、緊張與疲憊以及煩躁與壓力的時候,那個“初極狹、口井軀、方圓存、天地合、才通人”的地坑院,就成了人們向往的地方。
(作者: 責任編輯:12301-3)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