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師德(公元630年—公元699年),字子德,原籍今河南原陽,后遷居洛陽,唐貞觀末中進士,歷任監(jiān)察御史、河源軍司馬、豐州都督等職,武周長壽二年(公元693年)任宰相,后死于隴右戰(zhàn)場。此人長相奇異,為人謙讓,做官勤勉,推舉賢能,留有文章十余篇。
能忍,古今少有
婁師德,出身富貴之家,自幼飽讀經(jīng)史,特別喜愛“五經(jīng)”“四書”及老莊著作,至死一直以讀書為最大樂趣,唐初即進士及第。高宗上元初任監(jiān)察御史,武周時任宰相。
據(jù)史籍記載,婁師德身高近1.9米,方口,嘴唇寬大肥厚,體肥胖,行動遲緩。他為人深沉有度量,有人觸犯了他,他從不發(fā)脾氣、使性子。他的處世哲學是忍讓再忍讓。他在洛陽官至一品,又得到武則天信任,但他絕不頤指氣使、嚴厲待人。有次他和下屬李昭德同行,由于他體胖行動遲緩,李昭德生氣地說:“我被你這個鄉(xiāng)巴佬拖累死了。”他笑著說:“我不做鄉(xiāng)巴佬又讓誰去做呢?”他的弟弟被派往代州做官,離洛陽前向他告辭,他告誡弟弟:“你到代州任一州之長,萬不可擺官架子,一定以忍讓為本。”他弟弟說:“可以。如果有人將痰吐到我臉上,我自己擦干就是了。”婁師德說:“那還不行,應該讓它自己晾干才好。”如此為人,雖被少數(shù)人嘲笑,但贏得大多數(shù)人擁護,武則天稱贊他:“卿之為人,為古今所少有,忍小而謀大,實乃聰明人。”
薦賢,不圖報恩
儀鳳三年(公元678年),他應詔從軍,參加對吐蕃的戰(zhàn)爭,在甘肅青海一帶打仗。他雖為主帥,但每戰(zhàn)必沖鋒在前,退卻在后。有次戰(zhàn)斗正酣時,狂風大作,沙塵遮天蔽日,戰(zhàn)斗只好結束。將士們回營后,找不到婁師德,都十分擔心,派出近千人去尋找,結果發(fā)現(xiàn)他被流沙掩埋,差點沒命,原因是他撤退在后,又擔心吐蕃士兵追擊,就立馬在風沙中,結果被風沙掩埋。
婁師德做宰相時,做了大量的推舉賢能的工作,且推舉成功后,從不告訴被推舉者,如狄仁杰。狄仁杰聰明睿智,但在高宗后期,周興、來俊臣等酷吏濫施淫威,指使人誣告狄謀反。狄仁杰后來雖遇赦,但仍被貶官。婁師德認為狄仁杰不可不重用,于是他對武則天講狄仁杰的長處,并說:“狄仁杰乃宰相之才,如陛下重用,當鞏固大周政權。”武則天說:“他有宰相之才,我命他為宰相,你以為如何?”婁師德笑答:“如是,則臣作一縣尉亦欣然耳!”不久,武則天果然任命狄仁杰為宰相。
狄仁杰當了宰相后,雷厲風行,對當時一些官吏或遷或降或免職。婁師德為人處世風格同狄仁杰極大不同,狄仁杰將婁師德調(diào)為豐州都督,婁師德欣然受命。武則天召見狄仁杰并對他說:“卿任宰相,知道是誰推薦的嗎?”狄仁杰回答:“不知。”武則天笑道:“力薦卿者就是被你貶至豐州的婁師德啊!”狄仁杰一時面紅耳赤,停了一會兒才說:“舉人不報名,不圖報恩,此乃真君子、真賢人也!”
婁師德到豐州后,發(fā)現(xiàn)此地氣候惡劣,缺少雨水,士兵吃不飽,百姓日子過得更是艱難。于是,他讓士兵營田——開荒種糧,引水灌田,第二年即解除了吃喝之憂,且有余糧。他深入農(nóng)戶,送去糧食,大力獎勵勤耕作的農(nóng)民,幾年后,此地生產(chǎn)生活大變,婁師德的名聲大振,不少外地人也遷往豐州。
圣歷二年(公元699年),婁師德死于隴右諸君大臣任上。
修身,頗有心得
婁師德的個性的形成,同他受到的家庭教育和對古人修身之道的繼承有關。他一生著文頗多,且多以古經(jīng)典中的文句為題,如《上善若水論》:“水不求高而顧下,顧下則澤及萬物。澤及萬物則恩德厚重,此上善也。”“人則求高而忌下,至狂肆耳,故災禍頻生。”再如《小不忍則亂大謀論》《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論》……他這些文章都是講的修身之道。從他的文章和做官做人的經(jīng)歷中,可以看出他是位律己甚嚴、寬仁待人、為國為民的人。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