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都遇女皇 城郭露崢嶸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間:2016/12/28 16:36:09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shù):
洛陽城遇上武則天
《唐六典》記載:“武德四年平充,乃詔焚乾陽殿及建國門,廢東都,以為洛州總管府。尋以宮城、倉庫猶在,乃置陜東道大行臺……明慶二年,復置為東都。龍朔中,詔司農(nóng)少卿田仁往隨事修葺,后又命司農(nóng)少卿韋機更加營造。永昌中,遂改為神都,漸加營構,宮室、百司,市里、郛(fú)郭,于是備矣……”
從記載中我們可以讀出如下信息:
洛陽城隋末慘遭戰(zhàn)火,唐王朝又雪上加霜,對其進行了人為破壞。
在“戰(zhàn)火”和“人為”的雙重破壞下,洛陽城僅存宮城和倉庫。
唐高宗曾派人對洛陽城進行修復,但屬于小打小鬧,整體效果未出。
武則天執(zhí)政后,對洛陽城進行了系統(tǒng)性、大規(guī)模修復,至此,宮室、百司、市里、郛郭等重要建筑和基礎設施才逐漸完備。
洛陽城開始走向“輝煌中的輝煌”。
武周洛陽城恢宏壯麗
修復洛陽城,武則天首先將目光投向宮城、皇城、外郭城。
修復宮城!缎绿茣·地理志》記載:“宮城在皇城北,長千六百二十步,廣八百有五步,周四千九百二十一步,其崇四丈八尺,象征北辰藩衛(wèi),曰紫微城,武后號太初宮。”
大名鼎鼎的應天門,就是宮城的正南門。
修建皇城!缎绿茣·地理志》記載:“皇城長千八百一十七步,廣千三百七十八步,周四千九百三十步,其崇三丈七尺,曲折象征南宮垣,名曰太微城。”
武周時期被戲稱為“例競門”的麗景門,就是皇城西面兩座城門中的一座。
增筑外郭城。洛陽城外郭城始建于隋煬帝大業(yè)元年,但其時“僅有短垣”。
長壽二年(公元693年),武則天詔令李昭德增筑洛陽外郭城,“其崇丈有八尺”。增筑外郭城后的洛陽城,“前直伊闕,后倚邙山,東出瀍水之東,西出澗水之西,洛水貫都,有河漢之象焉”。
外郭城南面有三個門,正中間即“南通伊闕,北對端門”的定鼎門。
后世學者曾將武周時期洛陽城和同時代歐洲的一些名城進行過對比:“洛陽城面積49.7平方公里,如果加上10多平方公里的上陽宮,那就是60多平方公里。當時歐洲最大的城市——羅馬的君士坦丁堡僅有24.3平方公里大,倫敦面積還不到1.5平方公里。”
宮城、皇城、外郭城或修、或復、或增,在大的輪廓上,洛陽城已經(jīng)顯露雄偉壯麗、睥睨天下的崢嶸景象,但武則天決不會讓神都空有其表,她從關內(nèi)移來數(shù)十萬戶人口,在洛陽城里拓建官署、建造宗廟……最讓歷史和后人津津樂道的,是在她的旨意下,洛陽城矗立起許多赫赫煌煌的標志性建筑。
[1][2]
(作者:陳旭照 責任編輯:12301-3)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