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鏡重圓 聶劍帆 畫
“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人文河洛”系《洛陽日報》品牌之一,讓我們在這里觸摸河洛大地的人文底蘊,感受洛陽歷史的厚重魅力。
農(nóng)歷正月十五是上元節(jié),又稱元宵節(jié)。元宵節(jié)作為傳統(tǒng)佳節(jié),流傳著許多優(yōu)美的故事。
破鏡重圓洛陽城
唐朝孟棨(qǐ)《本事詩》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隋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正月初一,隋朝軍隊兵臨陳朝都城建康(今南京)城下,陳朝太子舍人徐德言與妻樂昌公主恐國破后,兩人不能相保,因破一銅鏡,各執(zhí)其半,約于他年正月十五賣破鏡于都市,冀得相見。
建康被攻克,樂昌公主被俘,被送進大臣楊素家中,成為他的小妾。徐德言被俘,成為揚州的官奴。楊素仰慕樂昌公主的才華,因此很寵愛她。然而,樂昌公主終日郁郁寡歡,默無一語。
仁壽四年(公元604年)七月,楊廣嗣位,決定營建東都洛陽并遷都于此,他下令開鑿了以洛陽為中心的大運河,洛陽成為大隋帝國的政治經(jīng)濟中心。隋煬帝下令,將所有官奴全部釋放。次年正月十五,徐德言經(jīng)過千辛萬苦,終于趕到洛陽,看見一個老頭在叫賣半片銅鏡,而且價錢昂貴,因此無人問津。徐德言一看半片銅鏡,知妻子已有下落,禁不住涕淚俱下,他就在銅鏡上題詩一首,并把身上半片銅鏡,托老人帶給樂昌公主。詩這樣寫道:“鏡與人俱去, 鏡歸人不歸。無復(fù)嫦娥影,空留明月輝。”
樂昌公主看到丈夫題詩,想到與丈夫咫尺天涯,難以相見,大放悲聲。楊素再三盤問,才知道了其中情由,也不由得被二人的真情深深打動,于是決定成人之美,把樂昌公主送回給徐德言,并出資讓他們回歸故里養(yǎng)老。這段佳話被四處傳揚,所以就有了破鏡重圓的典故,一直流傳至今。
才子賦詩上元節(jié)
宋朝龐元英《文昌雜錄》說,武則天以洛陽為神都,建立武周王朝,任命蘇味道、王方慶為宰相。上元節(jié)放假七天,取消“宵禁”即夜間不允許出游的制度,于是洛陽人紛紛出游,車馬塞路。
蘇味道在出游時賦《正月十五日夜》:“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游伎皆秾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吏部員外郎郭利貞和詩曰:“九陌連燈影,千門度月華。傾城出寶騎,匝路轉(zhuǎn)香車。爛熳唯愁曉,周旋不問家。更逢清管發(fā),處處落梅花。”一時,文士賦詩以紀其事者數(shù)百人,杜審言、李嶠、崔融等神都才子皆賦詩相和,但是當時公認,只有蘇味道、郭利貞的這兩首詩為絕唱。
但是,同行的王方慶并未作詩。第二天,武則天問大臣張元一:“蘇味道、王方慶二人誰的水平高?”張元一答道:“蘇味道如九月得霜鷹,王方慶如十月被凍蠅。”武則天問:“這是什么意思?”張元一說:“‘得霜鷹’,俊捷也;‘被凍蠅’,頑鈍也。”
空對明月思故鄉(xiāng)
朱敦儒是北宋晚期西京洛陽最著名的詩人、詞人,他詠吟的“玉樓金殿慵歸去,且插梅花醉洛陽”,成為千古名句。
在洛陽,每年的元宵節(jié),朱敦儒都要和一批洛陽才子去觀花燈、飲酒賦詩作詞。他的《朝中措》云:“元宵初過少吹彈。樓角彩燈殘。踏雪閑尋深院,攜壺試覓幽歡。麻姑暫語,文君未寢,五老雙鸞。要共梅花同曉,薄羅不奈春寒。”這是極歡暢的語調(diào)。
靖康之難的戰(zhàn)火把朱敦儒拋入了漂泊的難民潮中。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年底,洛陽被金兵占領(lǐng)后,朱敦儒倉皇逃往東南避難,輾轉(zhuǎn)至嶺南一帶。又是一個元宵節(jié),這些難民重新相聚,朱敦儒寫下了《好事近》:“春雨撓元宵,花綻柳眠無力。風峭畫堂簾幕,卷金泥紅濕。王孫開宴聚嬌饒,越山洗愁碧。休說鳳凰城里,少年時蹤跡。”他盼望著宋軍收復(fù)鳳凰城,就是他的故鄉(xiāng)洛陽。
但是,無數(shù)個元宵節(jié)過去了,中原仍在金人的鐵蹄之下,朱敦儒老了。這年的元宵節(jié),朱敦儒強作笑顏,寫下了他一生中最后一首詞《如夢令》:“好笑山翁年紀。不覺七十有四。生日近元宵,占早燒燈歡會。歡會。歡會。坐上人人千歲。”不久,朱敦儒帶著對家鄉(xiāng)的眷戀,化作了一絲清風。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luò)技術(shù)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shù)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luò)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