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鬧泰山廟會存在于尉氏縣水坡鎮(zhèn)北鬧店村。
北鬧泰山廟會會期為每年四月初七至四月初九。它是中原地區(qū)民間文化背景和特有地域環(huán)境下的歷史積淀,是在與釋、道文化長期滲透交融中所形成的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現(xiàn)象,是中原地區(qū)廣大人民群眾一個重要而不可替代的綜合性民俗文化及商貿活動。
北鬧泰山廟會歷史源遠流長,起始年代無史料詳細記載。聽老輩人講,北鬧泰山廟會起源于唐朝,據(jù)清朝嘉慶年間的《重修拜殿碑文》記載:“鬧店傍官道而西廟有泰山之神殿……經(jīng)年歲之久遠……”可見,北鬧泰山廟會延續(xù)至今已有久遠的歷史。
據(jù)現(xiàn)存石碑記載,北鬧泰山廟當時占地面積20余畝,房屋50間,主殿30余間,東西廂房20余間,自建以來,香火旺盛,歷永久而未廢。明嘉靖、萬歷及清乾隆年間對其進行修葺,清嘉慶十七年,泰山廟“經(jīng)年歲已久,被風雨所傷,瓦積草而解縫,磚生硝而危墻,日漸漸以傾脊”。同年,道士朱明禮自武當來到北鬧店村,主持募銀三萬,督工修建,并擴大了泰山廟規(guī)模,同時規(guī)定每年四月初七至四月初九過大會一次。從此以后,泰山廟會的名氣愈來愈大,香火愈來愈盛,香客遠及開封、周口、鄭州、許昌等地。后在清道光八年又進行了重修,并一直保持到新中國成立后。
1956年鬧水災時,由于村建學校地勢低洼而遷入廟內,1963年學校遷走后部分廟宇被破壞 ,1966年“文革”風暴席卷全國,泰山廟以“四舊”名義被毀。1989年泰山廟會重興并進行規(guī)范化管理。廟會期間不斷有遠道而來的香客,據(jù)廟內會首講,廟會于1989年4月開始時香客就有近萬人,近年則有3萬余眾。
北鬧泰山廟會是以民間信仰為主要內容的群眾性活動和文化活動,香客們來自四方以求神靈護佑,祈福禳災,求子祛病,求平安順當、商貿興旺等。廟會為香客提供了各種義務服務。為豐富當?shù)孛癖姷奈幕,又搭建戲臺唱戲三天及舉辦各種民間娛樂活動,用于酬神娛人。廟會以居住地為單位組建,組織嚴密、分工明確、各負其責、規(guī)范周全、行善助善是廟會活動的主旨。在多年的廟會活動中形成了一套約定俗成的程序,表達了以平民百姓為主體的社會各階層人民群眾祈福禳災、祈求平安吉祥的心愿。
北鬧泰山廟會會期在每年四月初七至四月初九。為保障廟會活動的順利進行,會首于四月初一召集會員開籌備會,安排各分管人員各負其責,提前做好準備工作。四月初七清早,生活在北鬧店村方圓數(shù)十里村莊的民眾,攜帶祭祀用品,自發(fā)組成祭祀隊伍,從四面八方赴會,香客也有來自鄭州、淮陽、周口、平頂山等地的。香客們到達后,廟會會首帶領廟會全體會員和民藝隊前去迎接,并由民藝隊進行表演以示歡迎。到泰山廟后,香客先在禮桌前登記,然后向所敬之神敬獻錢糧等供品,然后會首帶領香客們上香,行三拜九叩之禮。叩拜后,攢香、焚表、焚香塔,完畢之后,香客們分散活動,到各神殿或許愿,或還愿,各了心愿。
北鬧泰山廟會的特征: 歷史性。北鬧泰山廟會傳承至今已有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歷史。每逢廟會期間,民眾踴躍參與,燒香祭拜,各式民間文藝表演活動是泰山廟會的主要載體。目前,物資交流也成為泰山廟會的重要載體,而且為之注入了新的強大的生命力。
民俗性。北鬧泰山廟會是具有厚重文化內涵的民間習俗活動,其緊扣各歷史時期的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而延續(xù)、發(fā)展。北鬧泰山廟會的多種表現(xiàn)形式都以祈禱平安、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商貿興旺為內涵,其實質是大眾用民俗文化活動展現(xiàn)對美好生活向往的一種外在表現(xiàn)形式。
藝術性。北鬧泰山廟會是展現(xiàn)中原地區(qū)民間文化藝術的一個平臺和窗口。民間文藝項目眾多,如舞龍、舞獅、高蹺、竹馬旱船、盤鼓、腰鼓、秧歌等多種不同風格的表演項目,幾乎囊括了中原地區(qū)的民間文藝表演種類。
時代性。北鬧泰山廟會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發(fā)展的。早期的泰山廟會是比較淳樸的民眾祭祀活動,就是向神祈禱吉祥、平安、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后來因為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增添了民間文藝活動和物資交流活動。
北鬧泰山廟會起源于唐朝,據(jù)清朝嘉慶年間的《重修拜殿碑文》記載:“鬧店傍官道而西廟有泰山之神殿……經(jīng)年歲之久遠……”可見,北鬧泰山廟會延續(xù)至今已有久遠的歷史。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