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許民俗景觀:于氏祖塋祭祖大典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間:2017/4/17 10:39:52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shù):
“三股杈”古柏在祖塋南部,因主干為三個大樹枝,故名,高約18米,樹圍3米;老白皮古柏位于祖塋北部,因樹皮霜白,故名,主干挺直,樹圍2.7米;黃蠟樹位于塋地南部,樹圍2.8米,為珍稀樹種,生長緩慢,木質(zhì)堅硬細膩,春天發(fā)芽,小葉卵形,開黃色小花,結(jié)青色小果,果粒漸漸由青綠變紅,與花椒籽極為相似,兩者放在一起極難區(qū)分,其種子發(fā)芽率低,一萬粒也難有一粒發(fā)芽。
駟馬之門振家聲
六營于氏家族自明清以來涌現(xiàn)了許多仁人志士。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于氏宗譜》記載于氏家族明清時期有進士6人、官員300多人、舉人15人、貢生60多人,因軍功被誥封的有12人。這還不包括因家譜毀滅而未能記載的。1938年6月,日軍侵占通許,六營村看家隊依托古寨墻,用土炮擊潰日軍小隊并炸死小隊長;多名青年參加了水東抗日游擊隊,殺鬼子、捉漢奸;1939年,丁一(本名于蘭芳)等多名青年奔赴延安,投身抗戰(zhàn),新中國成立后,丁一為昆明軍區(qū)少將;1940年~1943年抗戰(zhàn)最艱苦的歲月,丁一的父親、族長于連水多次冒著危險到開封為八路軍購買醫(yī)藥、器材,救治傷員;1946年,由族長于連水倡議,用塋地歷年所蓄籌建新生中學,在共產(chǎn)黨領導下發(fā)展黨團組織,為我黨輸送骨干100多人。丁一的弟弟于香蒲在抗美援朝的戰(zhàn)場上屢立戰(zhàn)功,成為戰(zhàn)斗英雄。他與許多戰(zhàn)斗英雄一起受到毛主席的接見,毛主席獎給于香蒲一支步槍。
于氏祖塋祭祖大典
據(jù)清同治《于氏宗譜》、民國《通許縣新志》記載,于氏祖塋祭祖大典有清明祭、秋祭。每年農(nóng)歷十月初一的秋祭最為隆重,唱大戲三天,還有嗩吶班吹奏。分布在通許縣內(nèi)60多個村莊、通許周邊縣幾十個村莊以及河南、山東、安徽等各地的于氏代表紛紛來到于氏祖塋祭祖,于氏祖塋車水馬龍、人聲鼎沸。塋地四周賣香的、賣小吃的、賣針頭線腦的吆喝聲此起彼伏,成為通許一大民俗景觀。
厚重的根親文化與民俗研究價值
于氏祖塋祭祖大典民俗文化豐厚,于氏祖塋碑刻、家譜等信息豐富,記載了明初人口播遷與繁衍、李自成起義軍在開封的活動、捻軍活動、黃河決口等,具有民俗學、經(jīng)濟學、社會學等多方面的研究價值。
六營于氏廣泛分布于國內(nèi)外,特別是在當前的尋根熱中,于氏祖塋祭祖大典具有姓氏尋根的歷史意義、現(xiàn)實意義。于氏祖塋對于研究于謙家族史也具有參考價值。中國文史出版社1998版《于謙研究》第17頁《論民族英雄于謙的歷史功績》中說:“于謙祖籍河南考城,曾祖于九思。”《于謙》一書中說:“于謙曾祖父九思……于謙下面還有一弟(名泰)一妹。”
1996年,通許縣文化局、文化館對于氏祖塋文物、祭祖大典進行了調(diào)查,建立了部分文字、照片檔案。1998年,于氏祖塋被縣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0年9月,開封市文物處印發(fā)《關于加強對于謙家族墓地保護的通知》,要求做好保護工作。2002年8月,于氏祖塋古柏、黃蠟樹被列入河南省古樹保護名錄。
2009年12月,于氏祖塋祭祖大典被開封市人民政府命名為第一批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1][2]
(作者:趙虎 責任編輯:12301-3)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