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我過也”的后半句是“諸將何罪”,合在一起解釋就是:“這是我的過錯,各位將軍有什么罪過呢?”說這句話的是曹魏大將軍司馬師。
嘉平三年(公元251年),獨掌曹魏大權(quán)的司馬懿去世,其長子司馬師成為撫軍大將軍,執(zhí)掌曹魏軍政大權(quán)。第二年,他又被升為大將軍。
司馬師確實是當將軍的料。當年,司馬懿在發(fā)動“高平陵之變”前夜,將計劃告訴兒子司馬師和司馬昭,司馬昭擔心得一晚上沒睡著,司馬師卻像往常一樣睡得香甜。
嘉平四年(公元252年)十月,吳國重新修筑東興大堤,連接左右兩座山,并在山和大堤之間修了兩座城,各留千人把守。
曹魏鎮(zhèn)東將軍諸葛誕認為吳國此舉是入侵的行為,建議司馬師進攻吳國:由征南大將軍王昶(chǎng)率軍進逼江陵,鎮(zhèn)南將軍毋丘儉帶兵進攻武昌,以牽制吳國長江上游的兵力,而后用精兵直攻東興二城,“等到他們的救兵趕到時,我們已經(jīng)大獲全勝了”。
王昶、毋丘儉和征東將軍胡遵也提出了進攻吳國的計策,司馬師最后拍板,決定兵分三路襲擊吳國:王昶進攻南郡,毋丘儉進攻武昌,胡遵、諸葛誕率七萬大軍進攻東興。
吳國太傅諸葛恪率兵救援東興,曹魏大軍大敗。王昶、毋丘儉聽說胡遵失敗,各自將營地燒毀后撤走。
朝中大臣認為應將胡遵等人降職或罷官,司馬師不同意:“兵分三路進攻吳國是我拍板決定的,這是我的錯,與諸位將軍有什么相干?”于是,朝廷沒有追究胡遵等人的責任,只削去了時任監(jiān)軍的司馬昭的爵位。
攻吳失敗不久,雍州刺史陳泰又上書請求讓并州的兵馬與他合力討伐胡人,隊伍還沒有聚集起來,新興、雁門兩郡的胡人就以路途太遠為由突然反叛,拒絕出兵。就此事,司馬師再次向群臣謝罪:“此我過也。”
東晉史學家習鑿齒對司馬師“此我過也”曾有精彩評論:“司馬將軍引二敗為己過,過消而業(yè)隆,可謂智矣!”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luò)技術(shù)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shù)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luò)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