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郭姓的起源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間:2017/5/22 10:23:30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shù):
郭姓出自姬姓,源于古虢國。據(jù)《漢書·地理志》和有關(guān)姓氏古籍記載,虢國是周朝分封的諸侯國,有東虢、北虢、西虢之分。其中,東虢在今滎陽東北,開國君主是周文王的弟弟姬叔(亦稱虢叔)。公元前767年,虢國土地被鄭武公占領(lǐng),周平王又把姬叔的后裔姬序封于上陽(今三門峽及山西平陸一帶),稱為北虢。公元前655年,晉國假道于虞滅掉北虢。“唇亡齒寒”、“假虞伐虢”的成語故事即出于此。西虢在今陜西寶雞東,也稱城虢,開國君主是文王弟虢仲(亦稱姬仲)。西周滅亡后,因虢、郭字異音同,虢國的后代均以郭為姓。
春秋戰(zhàn)國時期,郭氏繁衍發(fā)展的中心在今河南、陜西、山西省,并逐步形成許多支脈。秦漢時,郭氏開始播遷于山東、河北、湖北等地。唐代,中原郭氏先后兩次向福建遷徒。公元1127年,有許多郭姓族人隨宋高宗趙構(gòu)南逃,居于江、浙、湘及兩廣等地。明末清初,福建郭氏有一支遷居臺灣,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臺灣郭姓已有近百人,散居高雄、彰化、嘉義等地,后發(fā)展成為臺灣地區(qū)的十大姓氏之一,有部分郭姓還遠徙歐美及東南亞一些國家。
歷史上的郭姓名人,漢有郭解(濟源人),以行俠聞名于世;三國有郭嘉(潁川人),為曹操重要謀士,從征十一年,運籌策劃,對統(tǒng)一北方有所貢獻;晉代有事母至孝而聞名的郭巨(溫縣人)。唐代,郭姓任宰相者四人,最為著名的是郭子儀,他為平定“安史之亂”、中興唐室功高第一,升中書令,封汾陽郡王,歷清宗、代宗,到德宗時尊為尚父,身系天下安危二十年。五代時,堯山(河北隆堯人)人郭威,于公元前51年,代后漢稱帝,建都汴京(開封),歷三帝十年。宋元明清,在文化藝術(shù)領(lǐng)域的郭姓名人更是群星燦爛。近現(xiàn)代最著名的是學界泰斗、曾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的郭沫若,他在上世紀50年代,對三門峽附近虢國墓地出土的大量歷史文物考證后,撰寫的《三門峽出土銅器二三事》,是研究虢國歷史及郭姓起源的又一重要依據(jù)。
郭姓在全國漢族姓氏中名列第十六位,在漯河依人口數(shù)量排序居第八位,共有70947人,占全市總?cè)丝诘?.7%,大部分是明初從山西遷徙過來的移民,最早的一支在今源匯區(qū)空冢郭鄉(xiāng)。后來又不斷向周邊發(fā)展,分布十分廣泛。在行政區(qū)劃調(diào)整后的城區(qū)內(nèi),僅村名相同的郭莊就有十幾個,比如大郭莊、小郭莊、東郭莊、西郭莊、前郭莊、后郭莊、郭寺、郭栗莊、郭橋東、郭橋西、沙郭、席郭、布袋郭、寨東郭、三所樓郭等。郭姓居民對我市的經(jīng)濟繁榮、城市建設(shè)和文化教育等各項事業(yè)的發(fā)展,都曾做出積極貢獻,并涌現(xiàn)出許多勞動模范和先進人物。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笑宇)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guān)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