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出門不帶錢,寫字換酒喝
作為書法家,師宜官出名的方式有點兒另類。
他生活在東漢末年,祖籍南陽,具體生卒年月不詳。公元178年,酷愛書法、辭賦等藝術(shù)的漢靈帝頂著重重壓力,在洛陽創(chuàng)辦了世界上最早的文藝?拼髮W——鴻都門學。這里會聚了來自各地的知名書法家,師宜官就是其中之一。
西晉書法家衛(wèi)恒曾在《四體書勢》中記載:“靈帝好書,時多能者,而師宜官為最。”師宜官最擅長的是“八分書”,也就是漢隸。他的過人之處在于寫字隨心所欲,能大能小,“大則一字徑丈,小則方寸數(shù)言”,令人驚嘆不已。
憑著這個特殊的才能,師宜官在京師洛陽迅速走紅,成了一字難求的“明星”。這有什么好處嗎?當然有。對他來說,最得意的是出門不用帶錢。
在今天的年輕人看來,出門不帶錢很正常,帶上手機就行了,但在不流行“無現(xiàn)金支付”的東漢,不帶錢出門寸步難行,何況師宜官愛喝酒,萬一欠了酒債被打怎么辦?
師宜官自有辦法。據(jù)史料記載,師宜官經(jīng)常空著手去酒館,在人家的墻上寫字,吸引眾人前來圍觀。圍觀的人一多,店家自然生意紅火,師宜官在心里默默計算,“促銷”掙的酒錢夠了,就把墻上的字鏟掉,讓老板給他拿酒喝。
為什么要把字鏟掉?不想留下墨寶唄,要不店家就賺大了,或者他怕絕招讓別人學去,自己就虧大了。還有一種可能,師宜官是真的名士范兒,喜歡這種“行為藝術(shù)”,并不想真的以字換錢。
不管怎樣,師宜官的名氣越來越大,求他的字也越來越難,直到另一位書法家梁鵠(hú)出場,才打破師宜官的書壇神話。
說起來,梁鵠算是師宜官的徒弟,雖然他拜師走的不是尋常路。
2 偷字成師徒,梁鵠名更盛
梁鵠是安定烏氏(今甘肅平?jīng)?人,從小愛好書法,后入鴻都門學,與師宜官相識。
師宜官外出喝酒,時常引起轟動,梁鵠便跟著他去。為了換酒喝,師宜官除了在酒館的墻上寫字,有時還在木板上寫字,酒錢一夠,就把木板燒掉。
梁鵠想學師宜官的書法,一直沒機會。后來,梁鵠想出一個辦法,在師宜官寫字的時候遞木板,等師宜官喝得酩酊大醉,他就把木板偷偷拿回家,細細揣摩練習。
你別說,這個方法很管用。梁鵠的“八分書”越寫越好,漢靈帝非常喜歡,后來提拔他當了選部尚書,主管全國官員的調(diào)動和任免。
最癡迷梁鵠書法的是曹操。
據(jù)《晉書》記載,師宜官的“八分書”已是當時之最,可惜很少流傳。漢末大亂,群雄割據(jù),他成為袁術(shù)部將。袁術(shù)曾在河北巨鹿立《耿球》碑,其碑文相傳就是師宜官所寫,“其書甚工”。
梁鵠則南下荊州,投奔了劉表。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破荊州后,想征召梁鵠為洛陽令,結(jié)果梁鵠聽錯了,以為要發(fā)落自己,“懼而自縛詣門”。曹操待其為上賓,并給他安排了一個抄抄寫寫的工作,也算人盡其用。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luò)技術(shù)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shù)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luò)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