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夜,貴家結(jié)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絲篁鼎沸,近內(nèi)庭居民,夜深遙聞笙竽之聲,宛若云外。閭里兒童,連宵嬉戲。夜市駢闐,至于通曉。”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這樣記述北宋帝都東京城里中秋節(jié)的熱鬧。那么,在北宋中秋詩詞中,中秋明月得以怎樣的呈現(xiàn)?詩人詞家在作品中又抒發(fā)了怎樣的情感?展示了怎樣的情懷?
意象:美不勝收
以天文學的角度看,月亮就是月球,地球唯一的天然衛(wèi)星。它與我們居住的地球距離最近,又因為反射了陽光,所以從地球上望去,它就成為除太陽外最亮的天體。再加上規(guī)律性的月相變化,千百年來,月亮引發(fā)了人們無限的遐想。我們賦予月亮以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它高懸于天際,更璀璨于中華文化的星空?此且粋個充滿詩意的名字:因為神話傳說,月亮就有了嫦娥、素娥、嬋娟、金蟾、銀蟾、玉蟾、冰蟾、蟾宮、蟾魄、蟾兔、金兔、玉兔、桂月、桂宮、桂魄等有趣的稱呼;新月殘月,如鉤如弓,月亮又有了銀鉤、瓊鉤、玉鉤、玉弓等生動的美名;滿月如盤如輪如鏡,所以就有了更多的雅號:金盤、金鏡、金餅、玉輪、玉盤、玉鏡、玉鑒、冰鏡、冰輪、霜輪、桂輪、圓魄、皓魄等。在北宋中秋詩詞佳作中,這些雅號作為描寫月亮的意象大量呈現(xiàn),讀之美不勝收。
晏殊的“玉籥秋初半,冰輪歲有期”,黃庭堅的“何處歌樓,貪看冰輪不轉(zhuǎn)頭”,謝逸的“冰輪碾碎粼粼碧,玉斧修成練練光”等詩句詞句,均以“冰輪”寫中秋月。而在蘇軾的“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zhuǎn)玉盤”、晁端禮的“月到中秋夜,還勝別夜圓,高河瑟瑟轉(zhuǎn)金盤”等詞句中,中秋月又成了“玉盤”“金盤”。
蘇舜欽以“金餅”喻中秋月:“云頭艷艷開金餅,水面沉沉臥彩虹。”晁補之以“金鏡”喻中秋月:“青煙冪處,碧海飛金鏡。”孔平仲又將中秋月喻為“冰鏡”:“團團冰鏡吐清輝,今夜何如昨夜時。”
在孫復的“銀漢無聲露暗垂,玉蟾初上欲圓時”、蘇軾的“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等詩句中,中秋月意象又融入了神話傳說的元素。而在蘇軾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和蘇轍的“素娥無賴,西去曾不為人留”等詞句中,中秋月又成了美女、仙女。
人文情懷中的月亮是有靈魂、有精神的,所以月就有了“魄”的魅力。梅堯臣的“尋常圓魄豈不好,競愛今宵分外明”,歐陽修的“池上雖然無皓魄,樽前殊未減清歡”,陳舜俞的“樓臺延皓魄,簾幕去周遮”,蘇軾的“桂魄飛來,光射處、冷浸一天秋碧”等詩句詞句,均寫出圓月的魂魄。
賞月:莫辭終夕
“三月秋光今夜半,一年人愛今回滿(黃裳)。”千百年來,中秋月就是中華民族“天涯共此時”的情感磁場,它以特定的文化內(nèi)涵給我們以心靈的慰藉。到了北宋,中秋月的文化內(nèi)涵進一步豐富,描寫中秋賞月的詩詞佳作也比比皆是。
“何處見清輝?登樓正午時。莫辭終夕看,動是隔年期。”王禹偁在詩中告訴我們,中秋午夜時分,正是登樓賞月的好時機,錯過這一輪清輝,又得等上一年啊。
晏殊與好友賞月通宵達旦:“光含綺席傳三雅,影逗蘭房撤九微。趨府逸才過鮑掾,不辭終夕賞清暉。”司馬光勸客人賞月不要離開:“冷入詩毫健,光浮醉弁偏。嘉賓勿輕去,桂影正娟娟。”
孫復有多首中秋賞月詩作。賞月的期盼按捺不住,那就提前吧:“銀漢無聲露暗垂,玉蟾初上欲圓時。清樽素瑟宜先賞,明夜陰晴不可知。”詩寫于八月十四日之夜。中秋節(jié)他寫賞月之樂:“十二度圓皆好看,就中圓極在中秋。前峰獨上還吟玩,高興多于庾亮樓。”天公不作美,令人掃興:“吁嗟今夕何不幸,正逢屏翳恣猖狂。浮云左右爭擁蔽,愛而不見涕沾裳。”屏翳猖狂,浮云蔽月,看不到月亮的孫復哭了。
也有賞月遇雨而想得開的。“池上雖然無皓魄, 樽前殊未減清歡”,這是歐陽修的豁達。
癡迷賞月的還有黃庭堅。“濃云驟雨,巫峽有情來又去。今夜天開,不與姮娥做伴來。 清光無外,白發(fā)老人心自會。何處歌樓,貪看冰輪不轉(zhuǎn)頭。”巫峽的濃云驟雨過了,月光清亮的時刻,心領神會的他出來賞月了。一句“貪看冰輪不轉(zhuǎn)頭”,可知他迷戀中秋月到了何種程度。
王安石陪友人中秋夕賞月。皓月清輝下,他與友人飲酒吟詩,干脆不睡覺了:“海霧看如洗,秋陽望卻昏。光明疑不夜,清瑩欲無坤。掃掠風前坐,留連露下尊。苦吟應到曉,況有我思存。”
“青煙冪處,碧海飛金鏡。永夜閑階臥桂影。”一輪皓月升起,令晁補之十分喜愛。他宴飲賞月,要將這明月的清輝與美酒一道飲盡,然后登樓:“待都將許多明,付與金尊,投曉共、流霞傾盡。更攜取、胡床上南樓,看玉做人間,素秋千頃。”
晁端禮寫中秋節(jié)里佳人賞月,還“偷”來杜甫的詩句烘托意境。詞作贊圓月之美、寫賞月之久,引人入勝:“月到中秋夜,還勝別夜圓。高河瑟瑟轉(zhuǎn)金盤。三十六宮深處、卷簾看。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尋常豈是不嬋娟。吟賞莫辭終夕、動經(jīng)年。”月月月圓,尋常的月亮也是嬋娟,但中秋的月亮不同于尋常,所以詩人勸人們“吟賞莫辭終夕”。
聚散:歡樂感傷
中秋佳節(jié),月圓人更圓,親人團圓、朋友團聚是中秋節(jié)的重要主題。
孫復與家人一起賞月:“中秋玩月出草堂,冰輪直可鑒毫芒。是時家釀又新熟,呼童開席羅清觴。纖埃不起零露下,對此陶陶樂未央。”孔平仲中秋合家團圓:“月滿光尤好,秋殷氣更清。頻年苦陰雨,此夜獨清明。后閣羅甥妹,前堂合弟兄。團圓最相稱,盡飲至深更。”
有聚就有散。宋白通過對比寫中秋夜的孤單落寞:“去年今夜此堂前,人正清歌月正圓。今夜秋來人且散,不如云霧蔽青天。”黃庭堅也通過懷念與親人的中秋團圓來慰藉孤獨的自己:“中秋無雨,醉送月銜西嶺去。笑口須開,幾度中秋見月來。 前年江外,兒女傳杯兄弟會。此夜登樓,小謝清吟慰白頭。”
蘇軾與蘇轍手足情深。中秋節(jié)里他望月懷人,以一闋《水調(diào)歌頭》把人間的悲歡離合寫到了極致,結(jié)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更是中秋節(jié)詞的千古絕唱。他去徐州赴任,蘇轍陪他到這里一起度過了一個美好的中秋節(jié)。分別時蘇轍表達對兄弟情的珍惜和對離別的無奈:“離別一何久,七度過中秋。去年東武今夕,明月不勝愁。豈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載涼州。”“今夜清尊對客,明夜孤帆水驛,依舊照離憂。”看到弟弟過于感傷,蘇軾和下一闋勸慰:“故鄉(xiāng)歸去千里,佳處輒遲留。我醉歌時君和,醉倒須君扶我,惟酒可忘憂。”此后的元豐中秋,蘇軾又寫詩寬慰弟弟不必悲傷,因為聚少離多本是人之常情:“嘗聞此宵月,萬里同陰晴。天公自著意,此會那可輕。明年各相望,俯仰今古情。”
其實蘇軾中秋節(jié)里何嘗沒有傷感,他的詩曰:“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zhuǎn)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親人如此,好友也如此,離別后就有不盡的相思。梅堯臣把中秋月里對歐陽修的思念化作了詩行:“往年過廣陵,公欣來我值。期玩秋蟾圓,靜掃庭下地。復邀高陽公,剩作詩準備”“今宵皓如晝,千里嗟離異。固知理難并,把酒遙相寄。”“獨坐對月心悠悠,故人不見使我愁”的蘇舜欽,也在詩作中表達了對好友的思念:陰雨初晴的中秋之夜,“長空無瑕露表里,拂拂漸上寒光流。江平萬頃正碧色,上下清澈雙璧浮”。良宵美景中他登上吳江亭,表達相思:“景清境勝反不足,嘆息此際無交游。心魂冷烈曉不寢,勉為此筆傳中州。”
思考:社會人生
宋詩宋詞中對人生、對社會多有理性的思考,這在北宋中秋詩詞中也有表達。
被貶謫黃州的蘇軾,壯志難酬,感傷悲憤:“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新涼。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 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中秋節(jié)里,他感年華流逝,表處境凄涼,更渴望朝廷理解和重用自己,讀之感到有陣陣寒意來襲。
蘇軾畢竟是蘇軾。政治上的失意與苦悶使他更加渴望超越:“憑高眺遠,見長空萬里,云無留跡。桂魄飛來,光射處,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瓊樓,乘鸞來去,人在清涼國。江山如畫,望中煙樹歷歷。 我醉拍手狂歌,舉杯邀月,對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風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風,翻然歸去,何用騎鵬翼。水晶宮里,一聲吹斷橫笛。”
舉止癲狂的米芾就不同了。這個秋天“不學宋玉解悲愁”的人,中秋節(jié)里,他“收拾凄涼興況,分付尊中醽醁,倍覺不勝幽”。“明月掛南樓”的良夜,他悵襟懷,橫玉笛,倒金甌,倚欄桿,“醉困不知醒,欹枕臥江流”。他有自己的人格和追求。
三朝宰相韓琦,為官“盡力事君,死生以之”,他的中秋詠月詩作既抒發(fā)擔當與豪情,也展現(xiàn)曠達與灑脫。如“銀蟾影里金樽倒,樂過陶琴不上弦”“相逢對月復開懷,詩筆斗豪杯斗量”等。不僅如此,韓琦還通過多首中秋詠月詩作來表達憫農(nóng)情懷,如“不恨髙樓空宴月,卻欣豐澤入民天”“且共良農(nóng)歌稔歲,何須明月照髙樓”等,作品實屬難得。他心憂天下的意識也在中秋詠月詩中有所體現(xiàn),如:“月滿中秋夜,人人惜最明。悲歡徒自感,圓缺本無情。天外有相憶,世間多不平。嫦娥難借問,寂寞趁西傾。”比起那些中秋節(jié)里吟風弄月的作品,讀他的這些詩句,不得不對這位北宋名臣肅然起敬。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50178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