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那些事兒——包公、國舅、陳世美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間:2017/12/25 9:18:39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shù):
國舅不該姓趙
多年前熱播的電視劇《包青天》之《貍貓換太子》一案,八王趙德芳做了一件阻撓包公辦案的錯事:維護(hù)國舅趙國棟。
劇情是這樣的:宋仁宗的親生母親李娘娘流落民間,與義女梅娘相依為命。梅娘長得如花似玉,被八王爺趙德芳的舅舅趙國棟擄到了府中。后來東窗事發(fā),包公要鍘趙國棟,八王百般求情無果,為給舅舅報仇,慫恿仁宗皇帝罷了包公的官。
趙國棟在《三俠五義》中并沒有出現(xiàn),他是《包青天》編劇加進(jìn)去的一個人物。從劇情推進(jìn)的需要來看,這個人物增加了貍貓換太子一案的復(fù)雜程度,增加了包公辦案的艱難險阻,將八王爺這個靠山變成了阻力,加得很好,很有必要。但是,不應(yīng)該讓八王的舅舅姓趙。
諸位讀者可以想一想:八王的舅舅姓趙,八王的母親自然也姓趙,說明八王的父親娶了姓趙的女子為妻。大宋皇族本就姓趙,怎么會跟姓趙的結(jié)親呢?
至少從周朝開始,中國就開始有“同姓不婚”的規(guī)矩,因為“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當(dāng)時同姓者必然出身于同一個宗族,假如男方與女方同姓,基本上屬于近親結(jié)婚,會影響種族的繁衍,破壞后代的基因。
至少從唐朝開始,中國法律中就開始明確規(guī)定朝廷對同姓結(jié)婚的懲罰措施:“諸同姓為婚者,各徒二年。”比如說姓李的小伙娶了姓李的姑娘,兩人都會被判處兩年徒刑。此后宋朝的《宋刑統(tǒng)》、明朝的《大明律》、清朝的《大清律》,都寫入了類似的法律條文。
宋朝皇族婚嫁講究門當(dāng)戶對,皇族子弟一定會娶文臣武將的女兒,公主與郡主們一定會嫁文臣武將的兒子。例如宋太祖與右前衛(wèi)將軍賀景思、彰德軍節(jié)度使王饒、左衛(wèi)上將軍宋偓是親家,宋太宗與保信軍節(jié)度使尹崇珂、后周大將符彥卿、羽林大將軍李處耘是親家。宋真宗先娶開國大將潘美的女兒,后娶虎捷都指揮使劉通的女兒。宋英宗的女兒嫁給了開國大將王全斌的后代,宋仁宗的女兒嫁給了吳越國王錢镠的后代,宋神宗的女兒嫁給了宰相韓琦的后代。我們可以查遍《宋史》中的《宗室列傳》與《公主列傳》,一定看不到任何一例與趙姓武將或趙姓大臣結(jié)親的現(xiàn)象。
最初同姓不婚確實有一定的科學(xué)依據(jù),但是越到后來,姓氏與血緣關(guān)系的連結(jié)越松散。同樣姓李,有山東之李,有山西之李,有漢族之李,有朝鮮之李,有的世代姓李,有的賜姓為李,還有的甚至冒姓為李,不但五百年前不是一家,五千年前都未必是一家,根本談不到血緣關(guān)系,只要雙方你情我愿,何必阻止人家結(jié)成連理呢?道理雖然如此,宋朝人畢竟還是延續(xù)了同姓不婚的老傳統(tǒng)。所以呢,趙國舅真的不應(yīng)該姓趙。
包公與陳世美
說完了趙國舅,我們接著探討包公戲中的幾位狀元。
大家耳熟能詳?shù)摹跺幟腊浮分芯陀幸粋狀元,也就是見利忘義、拋妻別子、殺人滅口、暗害發(fā)妻,最后被包公鍘掉腦袋的當(dāng)朝駙馬陳世美。
作為包公戲中的反面形象,陳世美被塑造得非常成功,但他沒有歷史原型,至少在宋朝沒有。兩宋三百年,中過狀元的陳姓人士共有五位,分別是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中狀元的陳堯叟、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中狀元的陳堯咨、宋高宗紹興十二年(1142年)中狀元的陳誠之、宋孝宗紹熙四年(1193年)中狀元的陳亮、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年)中狀元的陳文龍,沒有陳世美這個名字。接著再查元、明、清三代以及西夏和遼國的狀元名錄,陳姓狀元共有十人,也沒有陳世美這個名字。
在傳統(tǒng)戲曲中,狀元與駙馬似乎可以劃等號,一位青年書生中了狀元,假如尚未婚娶,極有可能成為皇帝的乘龍快婿。但在現(xiàn)實中,狀元并沒有神氣到那個地步。從唐朝初年算起,到清朝末年結(jié)束,總共產(chǎn)生五百九十二名狀元(不包括太平天國),做了駙馬的只有一位鄭顥,他是唐朝的狀元,被唐代宗選為駙馬。
再查《宋史?公主列傳》,從宋太祖的妹妹到宋理宗的女兒,總共八十六名公主,或者嫁給功臣的后代,或者嫁給宰相的子侄,或者走表兄妹通婚的老路,嫁給太后或者太皇太后的娘家人,沒有人嫁給狀元,也沒有一個駙馬姓陳。
宋朝皇帝選駙馬似乎很慎重,品行像陳世美那么壞的駙馬一個都沒有。只有宋英宗第二個女兒魏國公主比較倒霉,下嫁開國大將王全斌的后代王詵。王詵風(fēng)度翩翩,能詩善畫,與蘇東坡有過命之交,可惜好色貪淫,生活糜爛,不但違令納妾(駙馬不許納妾),而且當(dāng)著公主的面與侍女通奸。魏國公主不好意思給皇帝講這些丑事,整天以淚洗面,不到三十歲就氣死了。這位王詵王駙馬確實很壞,但也沒有壞到陳世美那個地步。
除了陳世美,包公戲中還有一個狀元周勤。《包青天》之《真假狀元》上演過他的故事:周勤中了狀元,卻被與他同名同姓的結(jié)義兄弟冒名頂替,被迫流落街頭,淪為乞丐,最后包公查出實情,假狀元自盡,真狀元過上了幸福的日子。就像陳世美一樣,周勤當(dāng)然也是虛構(gòu)出來的人物,宋朝乃至其他朝代的狀元名錄里都沒有他。
前些年拍的電視劇《少年包青天》差一點兒將包公本人變成狀元:少年包公進(jìn)京趕考,遭人暗算,試卷寫得花團(tuán)錦簇,中狀元十拿九穩(wěn),但是不知道為什么,卷子上的字跡莫名其妙消失不見。
包公戲曲和早期的詞話唱本更進(jìn)一步,真的讓包公中了狀元。例如明朝成化年間詞話《包待制出身傳》就讓包公狀元及第,欽點為定遠(yuǎn)縣知縣。
歷史上包公并沒有中狀元,他是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中的進(jìn)士,那一科狀元是是王堯臣,榜眼是韓琦,探花是趙概,包公的成績至少在前三名以后。
平心而論,包公能考中進(jìn)士,已經(jīng)相當(dāng)了不起了。宋朝大臣上官均在奏章《乞清入仕之源》中分析過:“今科舉之士雖以文章為業(yè),而所習(xí)皆治民之說,選于十?dāng)?shù)萬之中而取其三二百,使之治民,理或可也。”從地方科考到中央科考,從州試、省試再到殿試,十幾萬名考生參加考試,一層一層篩選下去,最終考中進(jìn)士的只有二三百名而已。錄取率如此之低,考生們除了要拼成績,更要拼運氣,包公能中進(jìn)士,說明他的成績和運氣都非常好。
考生們?nèi)绻谕荒昕贾羞M(jìn)士,彼此會互稱“同年”。包公的同年有不少都是歷史名人,包括韓琦、趙概、吳奎、王堯臣以及文彥博。韓琦后來當(dāng)了宰相,趙概后來做了副宰相,吳奎先做樞密副使,又做參知政事,也是副宰相。王堯臣也是先樞密副使,后參知政事,在副宰相的職位上病逝。文彥博更加了不起,活了九十多歲,歷任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出將入相五十年,不但做過宰相,而且做過比宰相地位更高的“平章軍國重事”,是北宋時期最有名的元老級重臣。
(作者:李開周 責(zé)任編輯:笑宇)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guān)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