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布政司 現(xiàn)今保定巷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間:2018/6/7 9:23:23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shù):
保定巷的歷史
保定巷位于開封城內西部,片街,包括前保定巷和后保定巷,從清末至今變化不大。保定巷約占半個街區(qū),其中數(shù)條很窄的小巷又彎曲不直,如果一個人初次穿行其間,可能會迷路,多少會有些神秘感。開封作為八朝古都,明初還作為陪都,稱北京,保定巷的名稱來歷源于開封曾為陪都。
前保定巷,主街呈“┣”狀,南起省府西街,北部3個街口均通后保定巷,東口通大坑沿街。南北主街長220米,東西主街長150米、寬3米至5米,所含自然街合計總長約700米。宋代該街一帶為御史衙署,元代為汴梁路官署,明代為布政司署。相傳名稱來歷有二:其一,明初朱元璋曾住此,并商議將國都“定鼎”于開封,故人將此街呼為寶鼎街,后訛為“保定街”“保定巷”。其二,該街清代有保定人居住,建祠堂,故名保定巷,為居民區(qū)。后保定巷,主街呈“L”形,東口通大坑沿街,南口接前保定巷,西北部通大廳門街。南北主街長130米,東西主街長170米、寬4米至5米,所含自然街合計總長490米。因該街在前保定巷之北,故名。該街布局大致為“兩橫三豎”,南、北、東五個街口(現(xiàn)為四個街口)通相鄰的三條街。街東北部地勢較高,開封人稱“高高山”。該街原53號(今6號)許氏宅院保存基本完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是中共地下黨活動點,2012年被確定為開封市不可移動文物,為居民區(qū)。
清乾隆四年(1739年)《祥符縣志》街鎮(zhèn)表中記載有“保定巷”,屬“第七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祥符縣志》城圖標注的前保定巷、后保定巷在撫院東側、大坑沿街西側。該志街鎮(zhèn)表記載,前保定巷、后保定巷、南保定巷、北保定巷屬“第七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河南省城地輿全圖》標注有前保定巷、后保定巷、保定巷、北保定巷,在前保定巷東側還有一片水域。1912年《河南省城街道圖》、1914年《開封府城之圖》和1935年《開封市圖》標注為保定巷,為片街。1935年《河南省會公安局分區(qū)新舊街道對照表》、1937年《開封市新舊街道名稱表》記載,“前保定巷、后保定巷”屬西區(qū)。1948年《開封市城關區(qū)全圖》標注為“前保定巷、后保定巷”。1952年《開封市區(qū)街鎮(zhèn)名錄》記載,“前保定巷、后保定巷”屬第三區(qū)省府鎮(zhèn)。1958年《開封市區(qū)街名錄》記載,“前保定巷、后保定巷”屬鼓樓區(qū)大坑沿街道辦事處省府前街居委會和大坑沿居委會。1965年《開封市區(qū)街名錄》記載,“前保定巷、后保定巷”屬鼓樓區(qū)西司門街道辦事處省府前街居委會和大坑沿居委會。1981年《開封市地名表》記載,“前保定巷、后保定巷”屬鼓樓區(qū)西司門街道辦事處。1983年至1985年《開封市區(qū)街名錄》記載,“前保定巷、后保定巷”屬鼓樓區(qū)西司門街道辦事處省府西街居委會和大坑沿居委會。
北宋時期東京城內的御史臺地址是現(xiàn)今的保定巷!稏|京夢華錄》“大內西右掖門外街巷”一節(jié)記載:“大內西去右掖門、襖廟,直南浚儀橋,街西尚書省東門,至省前橫街南,即御史臺,西即郊社。省南門正對開封府后墻,省西門謂之西車子曲。”在御史臺和郊社之間有一條通道,正對開封府后墻。這條通道的大致位置即前、后保定巷南北走向的主街,南起省府西街,北至大廳門街。御史臺舊址位于保定巷南北主街的東側。
明代開封城內的布政司署及其北側,是現(xiàn)今的保定巷。《如夢錄》“官署紀”記載,“布政司署,在鐘樓西路北……署前街西,是守道署。街東口,折向北,略東是守道住宅。北首都事廳,往北經歷司,再北左布政住宅;堂后口往西路北,右布政住宅。折向南,路西是架閣庫,俗傳狄青得寶之處。(清代人常茂徠注釋:按:即今撫署東,保定巷。據(jù)此應作寶定巷)”明代,布政司與按察司之間有一小塊地域,是守道署(今眼病醫(yī)院位置)。守道署門前街的東口即前保定巷南口。守道署隸屬于布政司,是監(jiān)察考核機構。明、清時期,地方行政實行省、府、縣三級政府體制。道處于府之上,布、按二司之下是省級政府的派出機構。道又分為守道和巡道,分別隸屬于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其主官稱道員。清代,駐開封的守道署有記載,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開封府志》“公署”中記載,“督糧道,今裁并守道”“屯糧兼驛傳道,今裁并守道”。明代守道署的東墻外一直向北的道路位置,即現(xiàn)今前、后保定巷西部的南北走向主街。
(作者:裴云 責任編輯:康玉方)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