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昌城里看稀奇,離不了“皮影陳”的皮影戲,走嘞!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間:2018/10/31 9:55:40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shù):
提起皮影戲,很多人只是聽說過,但知之甚少。
有一個故事,說2000多年前的一天,漢武帝劉徹的愛妃李夫人染上了疾病,經(jīng)過反復醫(yī)治無效最終不幸離世。漢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終日不理朝政;蕦m里有一名名叫李少翁的術士,見此情景心里也很難受。有一天,李少翁出門,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布娃娃的影子映在地上,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動,回來之后就用棉帛裁成李夫人的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腳處裝上木桿。夜幕降臨后,李少翁圍了一方帷帳、點燃燈燭,恭請漢武帝端坐帳中觀看。漢武帝一看李夫人的影像栩栩如生,仿佛又回到了從前,顯得非常高興……
這個優(yōu)美動人的愛情故事,后來被寫進了《漢書》,不少人都認為這是皮影戲的最早源頭。皮影藝術的創(chuàng)意汲取了戲劇臉譜、漢畫等藝術特點,造型有人物、鳥獸、山水等,皮影本身就是一件艷麗、精美的藝術品。所以說皮影藝術幾乎集中了所有的中國造型藝術和傳統(tǒng)表演藝術,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
2018年7月,魏都區(qū)潘窯社區(qū)整理村史資料,普查中,我們驚奇地發(fā)現(xiàn),許昌陳氏皮影第四代傳人陳志國的家就在潘窯。
陳志國今年已經(jīng)69歲了,做皮影、演皮影戲已經(jīng)55個年頭,熟識他的人都親切地稱他“皮影陳”。老陳高高的個子,花白的頭發(fā),滿面滄桑,很是健談,一說起皮影戲,他的話匣子不由自主就打開了。
老陳告訴我們,皮影戲應該開始于唐代中晚期或稍晚的五代時期,當時是為佛教宣示輪回報應的佛法服務的。宋代時,著名風俗畫家張擇端繪制了一幅《清明上河圖》長卷畫作,人們可以看到汴梁市井游樂的很多情景,其中就有傀儡影戲的畫面。當時,在東京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有不少專業(yè)的皮影戲表演班子。皮影人物分為生、旦、凈、末、丑5個類別,每個人物都由頭、上身、下身、兩腿、兩上臂、兩下臂和兩手等11個部件連綴組成,表演者通過控制人物脖領前的一根主桿和在兩手端處的兩根耍桿,使人物做出各式各樣的表演動作。
那時候,影戲業(yè)非常繁盛,鏤刻影人成為一個專門的行業(yè)。宋室南渡以后,影戲也跟隨著遷移到了南方,在杭州等地流行開來。南宋時期的影戲班子,陣容相當龐大,而且在戲劇圈子里占據(jù)著“正統(tǒng)”地位,老百姓非常喜歡和歡迎。到了明、清兩代,影戲仍然保留著南宋時期的余韻。進入20世紀初期,皮影戲在中國各地廣為傳播,形成了不同的地域風格。
陳志國的老家在河北唐山,出身皮影世家。陳志國的爺爺名叫陳品一,是當?shù)赜忻钠び八嚾。還在孩提時代,陳志國就聽爺爺繪聲繪色地給他講述,金兵滅宋之時,他們世代以“弄影戲”為生的祖先被金人擄去,連同演雜劇的、說書的、彈琵琶的等各類藝人幾百家,押赴軍前,隨行進的隊伍表演,供金兵娛樂。后來,先祖被帶到了河北遵化落戶下來,仍世世代代“弄影戲”。大概也就是從那時候起,陳志國的心里就埋下了皮影戲的種子,他對這些充滿了無盡的好奇。
陳志國從小就隨著大人在臺子上耍皮影,長到13歲那年,因為家里窮上不起學,就開始跟著江湖班子走南闖北。他的父親陳進也是知名的皮影藝人,他看志國這孩子心靈手巧,就把他送到了著名皮影藝人張軍的門下,讓孩子學習皮影雕刻制作技藝。一切都好像是緣分,陳志國天生就是弄皮影的料,別人學了三年還出不了師,他一年多就出師了。畢業(yè)以后陳志國開始走村串戶,為各地的鄉(xiāng)親們演出,由于他人好,心眼好,老鄉(xiāng)們很喜歡他,一見面,都親熱地稱他為“皮影陳”。“皮影陳”所到之處,老百姓們像過年似的,十天八天不讓走。
長期的學習,長期的磨煉,長期的感悟,使陳志國全身心地沉浸到了皮影戲藝術的世界里。像傳統(tǒng)戲《穆桂英掛帥》、《呼延慶打擂》、《武松打虎》等,傳唱廣泛,老百姓喜聞樂見,陳志國表演得得心應手。“文革”時期,傳統(tǒng)的皮影戲被列入了“四舊”,禁止演出。腦筋聰明的陳志國大膽革新,反復琢磨,對當時比較受人們歡迎的幾部長篇小說進行改編,創(chuàng)作出了《野火春風斗古城》、《平原槍聲》,豫劇《朝陽溝》等現(xiàn)代皮影戲劇目,他的這些劇目一經(jīng)演出,令人耳目一新,好評如潮,人們翹著大拇指紛紛稱贊,演出效果很好。
1970年,陳志國參軍入伍,來到了位于中原腹地的曹魏古都許昌。四年后,他轉業(yè)到地方。老陳在部隊學會了開車,一直沒有派上用場。他在村辦工廠干過,當過搬運工,后來,在許昌一家面粉廠上班。幾年前,廠里效益不好,每個職工都分了些掛面,賣掉頂工資。老陳買了一輛三輪摩托到處跑著賣。有一次開車低頭換檔時,一不小心車撞在了樹上,陳志國腦內出血,在醫(yī)院躺了幾個月,命保住了,卻上不成班了,一聽見機器響頭就痛。
不管生活怎么變化,陳志國始終放不下他鐘愛的皮影戲藝術。有人出高價要購買他的皮影,被他婉言謝絕了。閑暇無事,他會打開自己保存多年的舊皮箱,翻看師父留給他的那一張張影人畫稿,愛不釋手。
改革開放之后,陳志國擱置多年的皮影絕活又派上了用場。每年的春節(jié)、元宵節(jié)期間,市有關部門為了給節(jié)日增添喜慶的氣氛,要組織開展燈展活動,單位領導總是安排陳志國拿出“絕活”花燈車——皮影戲演出。小小的舞臺前,觀眾人頭攢動,水泄不通。那是老陳從事皮影戲以來最輝煌、最難忘的時代。
陳志國的家在潘窯社區(qū)五里崗,這是一個典型的都市村莊院落。三間平房,青磚鋪地,簡陋的屋子里,最顯眼的就是三只舊箱子,里邊珍藏著老陳半個多世紀的心血——他親手雕刻制作的七八百件形態(tài)各異的影人。
陳志國說,耍皮影、做影人,沒個三四年工夫弄不下來。影人的雕刻制作工序十分復雜,多達數(shù)十道。皮影人物高約33厘米,造型夸張,變形巧妙。除個別書童、丑旦以側面雙目形象出現(xiàn)外,皮影人物以側面單目為主。
陳志國說,陳氏皮影以新剝的上等驢皮為最佳原料,經(jīng)浸泡、刮毛、去脂、磨、刻、染、熨、綴等20余道工序精制而成。
先用清水浸泡數(shù)日,取出后將皮的兩面反復刮制干凈,再刮薄至透明;洗凈后,于木框上繃緊陰干。
然后是描樣,將制好的皮料切塊,用硬木推扳打磨,再用鋼針描繪圖樣。之后是雕鏤,將描好圖樣的皮料墊在木板或蠟板上進行鏤刻。雕鏤完畢后,擦洗干凈,壓平著色。
“公忠者雕以正貌,奸佞者刻以丑形。”帝王的皇冠龍服、高官的烏紗蟒袍、后妃的鳳冠霞帔、宮娥的彩袖垂裙、小家碧玉的弓鞋翠簪、紈绔子弟的綾羅彩緞……凡此種種,都通過小小的雕刀,用平面雕鏤的手法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富有強烈的立體感。
接下來是著色,F(xiàn)今常用透明色料取代傳統(tǒng)色料,既方便,透光效果又好。著色時,主要使用紅、黃、青、綠、黑五種純色,一般互不調配,但可分深淺色區(qū)、分層次,進行平涂、雙面著色。
皮影著色后陰干,熨壓平整。壓平后還要上一層桐油或清漆,以增強透明度和耐用性。
最后一步是訂綴。在皮影人物的兩手、兩下臂、兩上臂、上身、下身和兩腿十個部件的關節(jié)處,用線訂綴起來,再用一皮條包圍在上身的脖領處作為安裝頭的插口。之后在脖領前訂上一根鐵絲作為支撐皮影人物的主桿,在兩手處用線各拴一根鐵絲為耍桿。插上頭后,一個完整的皮影人物即告完成。
許昌陳氏皮影的造型和漢代畫像石有著一脈相承的關系,又吸收了唐宋時期寺廟壁畫的風格,以元代雜劇中的人物分類雕鏤。其人物有末、旦、凈、外、雜當、駕、孤、細酸、邦老、孛老、卜兒、徠、刺、伴哥、拔禾、伴姑、禾旦、行首、樂人、樂探、魂子、魂探等各大類別。其“頭楂”(人物臉譜)有600余種,“樁子”(頸以下肢體)多至108種樣式。
“做影人兒這玩意兒,太費工夫了。”陳志國說,選驢皮要十分講究,幼驢、老驢的皮都不行,得找中年的白驢的皮,然后刮、磨、洗,裁好,烘干,壓平,放到畫稿上雕刻,涂彩上色、抹桐油、連綴、安裝操縱桿兒……整個一套程序下來,最少得一星期,工藝復雜的要花半個月時間才能完成。
陳志國稱自己是“粗人”,文化水平不高,沒上過幾年學,也沒有專門去學過美術,但他繪制、雕刻、制作出來的皮影都達到了相當高的藝術水平,不管是鳥獸山水、宮殿樓宇、刀槍劍戟,或是公子小姐、英雄草寇、妖魔鬼怪等等,造型都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我雕鏤了七八年的造型壓在箱底,現(xiàn)在年紀大了,想著趕緊把它們制好,裝訂起來,留給后人。”
陳志國說著,打開一個箱子,從里面拿出已經(jīng)雕鏤好的一些皮影讓我們看。皮影戲箱中有各式人物、刀槍劍戟、戰(zhàn)馬坐騎、山水廳堂、神妖鬼怪,包羅萬象。
以前,鄉(xiāng)下不管誰家有喜事,老人過生日,都會請陳志國去演出,人山人海,非常熱鬧。近年來,隨著電視機、家用電腦、智能手機的普及,娛樂的方式多了,看皮影的人越來越少了,F(xiàn)在只有每年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的時候,陳志國才會帶上皮影,走村串巷耍上一耍。
“皮影就是我的命。幾天不摸摸刻刀,不耍上幾套,就跟丟了魂兒一樣。”從事皮影戲藝術幾十年,陳志國心里感到很充實很快樂,但也很寂寞。
為了表演皮影戲,他曾到開封清明上河園,遠赴嘉峪關等,盡管天南地北的跑,收入還是很微薄,每月只有兩千元的收入。陳志國的左右鄰居都已建起了漂亮的樓房,而他生活水平幾乎還是停留在十年前。
2007 年11月,《許昌晨報》以《舞弄光影的皮影人》為題,對陳志國皮影藝術進行了報道。此后,人民網(wǎng)、《河南日報》、《許昌日報》等眾多媒體都全方位地對陳志國的皮影藝術進行宣傳。許昌學院的專家還對陳氏皮影進行專題研究,發(fā)表了《論許昌皮影的造型藝術特征》等學術論文。2008年4月,許昌陳氏皮影制作技藝被列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
2017年底,位于許昌市南大街附近的曹魏古城舉行了隆重的開街儀式,在許昌市和魏都區(qū)有關部門的幫助支持下,“陳氏皮影”入駐曹魏古城,擁有了自己的展示空間?釔鬯囆g的市民薛曉玲愿意向陳志國拜師學藝,成了陳志國的大徒弟。每當古城里游客多的時候,陳志國會喊來徒弟,師徒配合,演一段皮影戲。演出時,屋子里人滿為患不說,就連屋外,也里三層、外三層地擠滿了游客。
過年的時候,陳志國把家伙什兒擺在家門口,表演一兩出最簡單的皮影《鶴與龜》、《盜仙草》。像《呼延慶打擂》、《穆桂英下山》之類的大本子連場戲現(xiàn)在因為缺少人手弄不了。
為了皮影藝術,陳志國幾乎搭上了自己所有的收入。這營生非但不能發(fā)家致富,甚至連養(yǎng)家糊口都有難度。陳志國馬上就要邁過70歲的門檻了,他最大的愿望是怎么把自己做皮影耍皮影的藝術傳承下去……
(作者: 責任編輯:胡春明)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