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時,少林寺下院二十三所,少林寺僧達二千人之多,在歷史上是空前的。少林寺的眾多弟子還出任各地的僧官。元末時期,“紅巾軍”四起,天下大亂,少林寺僧大多逃難,“會食者二十余缽”,只剩老弱殘者二十多人。
▲少林寺塔林中,明朝時期的塔達到140余座
明朝初年,少林寺僧對遭受元末戰(zhàn)火破壞的寺院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整修,如千佛閣、立雪亭、六祖殿、緊那羅殿、法堂、鐘樓等。另外,明朝還修建了眾多佛塔。在塔林中,明塔多達140余座,居歷代之冠。在明朝,少林寺內以曹洞宗實力最強,占有主導地位,所存明碑多稱“曹洞正宗”,所以董其昌稱“少林之于曹洞,亦猶魯之秉周禮也”。當時,朝廷直接過問教務,并建立了管理僧伽的專門機構。少林寺住持僧,也多受皇帝敕封,如明正德八年(1513年)《月舟禪師道行碑》稱,“皇明混一……天下設僧司,以總其教。”這一方面說明明王朝試圖把宗教納入政權的管理之中,另一方面也說明皇家承認少林寺的“禪宗祖庭”地位。明代高僧有子定禪師、松庭禪師、月舟禪師、小山禪師、無言道公等。
▲少林寺常住院內的明代大鐵鍋
▲少林寺二祖庵內的明代大鐘
明洪武初年(1368年),嵩溪子定再次住持少林寺。一年后僧眾漸漸回寺,已達五百多人!肚吧倭侄U寺第十九代住持嵩溪禪師定公行實之碑并序》載曰:“會洪武初,本山復請主席,將期年,眾才廣五百指”。接替子定任少林寺住持的是松庭(1321—1391年),他住持少林寺十三年,后被朝廷任命為河南府僧綱司“都綱”(從九品)。
▲少林寺碑廊內的無言道公碑
俱空契斌(1382—1452年),是一個很有學問的高僧,他于景泰春(1450年),在少林寺建“大毗盧佛水陸堂”,請甘州(今甘肅張掖)喇嘛道源塑毗盧佛一堂,此為與藏傳佛教交流之始。無方可從(1420—1483年)、拙庵性成(1440—1501年)、歸源可順(1444—1499年)、古梅祖庭(1461—1510年)、月舟文載(1454—1522年)、靜庵悟榻(1504—1552年)、宗林玉堂(約1481—1538年)等先后住持少林寺。這一時期的少林寺居于平穩(wěn)發(fā)展時期。
▲明隆慶六年(1572),小山大章書公禪師靈塔塔銘
小山宗書于1558年至1565年住持少林寺,繼承曹洞宗,兼開示凈土法門。其弟子眾多,傳法于廣東、福建、云南。無言正道于1592年至1609年住持少林寺,但他原屬于臨濟宗,故在少林寺南院另立“圓通行超明”五字輩,至玄字輩起,才并入福裕七十字派,這就是少林寺“明傳曹洞,暗傳臨濟”的來歷。
▲明崇禎三年(1630),少林寺重修千佛寶閣碑
明代的少林僧兵,聲震四方。多次被朝廷征調,鎮(zhèn)守山陜,統(tǒng)征云南,抗擊倭寇,取得了崇高的聲譽。明末以后,登封縣農民李際遇起義,占據(jù)少室山“御寨”,1641年,李自成義軍攻占登封縣城,少林寺遭到破壞。清朝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河南官員張思明在少林寺看到的情況是“久經劫火,法堂草長,宗徒雨散矣,偶步千佛殿西,見榛莽荒穢中,散瓦數(shù)椽,風雨不蔽”。
▲明萬歷六年(1578),都御史周鑒觀面壁像詩碑
概括來講,明朝時期的少林寺發(fā)展迅速,既得益于朝廷的重視和支持,也與寺院的僧才眾多密不可分。作為皇家寺院的少林寺,在明朝時多次為國出征,少林功夫的實戰(zhàn)性得以凸顯,寺僧愛國愛教的精神備受世人敬重!
作者系青年作家、少林文化學者,先后出版《禪心鄉(xiāng)韻》《且聽風吟》《素心若荷》《守園往事》等多部著作。自2008年以來,一直擔任少林寺官網(wǎng)主編,少林寺《禪露》雜志執(zhí)行主編。)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50178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