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洛陽龍門石窟西山中段,有這么一座石窟,窟內(nèi)有南北并列兩窟共用一窟,這究竟是為何,窟內(nèi)的造像風格不同卻居于同一屋檐之下,又是為何?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探秘龍門石窟的“雙窟之迷”——
►雙窯
雙窯又名“雙洞”,因南北并列的兩座石窟共用一個窟沿覆蓋而得名。北洞又稱“八仙洞”。南面的窟龕因洞內(nèi)兩壁密列許多二寸小佛于小方格內(nèi),所以又稱“千佛洞”。
南洞
北洞
►南洞與北洞的洞窟風格
南洞:南北兩壁各雕千佛,正壁五尊造像,本尊彌勒佛。
北洞:正壁造像一佛二弟子,本尊為釋迦牟尼。南壁和北壁一樣雕鑿一佛二菩薩一天王。
雙窯平面圖
在這雙窯的內(nèi)室里,南北兩個洞窟分別以彌勒佛以及釋迦牟尼為本尊,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佛教題材,何以會居于同一屋檐下,合為一個單元?而今天,經(jīng)過專家對雙窟開鑿歷史的不斷考證,“雙窟之謎”也慢慢被揭開。
說起“雙窟之謎”,要先來講講唐高宗、武則天二圣臨朝的歷史背景——
唐高宗永徽六年(公元655年),武則天被立為皇后,顯慶五年(公元660年),因高宗風眩頭痛,武則天代為處理政事,在《舊唐書·則天本紀》中曾記載:“文武百官上表陳奏,皆由天后詳閱批奏,在武則天輔政的數(shù)十年間,威望與帝無異,并稱為‘二圣’”。
龍門石窟的“雙窯”,大致開鑿于唐高宗龍朔、乾封年間(公元661-668年),正是武則天輔佐朝政時期。雙窯北洞的造像主尊為“三世佛”中的現(xiàn)在佛釋迦牟尼,南洞主尊為未來佛彌勒佛。由此可知雙窯的營造旨在將釋迦與彌勒信仰相提并論,進而為武則天稱帝制造輿論以及贏得社會各界的支持。雙窯的兩種不同風格的造像題材,玄妙就在于此了。
►雙窯的藝術價值
雙窯是一組中型洞窟,在龍門唐代石窟中是重要的一環(huán),它把自貞觀至龍朔以來的初唐風格作了總結,它是龍門初唐第一個十三身像布局形式的大窟。該窟的造像形式無疑給更加宏大、更加輝煌的大盧舍那像龕和萬佛洞以藝術借鑒?梢哉f,雙窟為武則天開創(chuàng)的武周時期雕刻藝術的新風格奠定了基礎。
揭秘了“雙窟之迷”,龍門石窟與武則天還有著更多的淵源——
• 奉先寺開鑿武則天捐獻脂粉錢兩萬貫
• 鑿與武周時期卻未完工的摩崖三佛龕
• 創(chuàng)造寺壇佳話的“香山賦詩奪錦袍”
想了解更多龍門石窟的歷史文化,探秘龍門故事,不妨走進龍門石窟,開啟一場文化之旅吧!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50178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