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橋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駕回”。昔日的州橋沉淀了多少往事?帶著無限遐想,記者近日探訪州橋及汴河遺址,沿著古人走過的足跡,踏上古橋石道,歷史的氣息撲面而來。
在濕潤的空氣中,在雕鐫海馬瑞獸、飛鶴、祥云的石壁前,千年前的運河之上,舳艫相接、朝暮不絕,船工號子此起彼伏,河上、碼頭熙熙攘攘的畫面浮現(xiàn)在眼前,仿佛看到州橋之上溫婉清麗的李師師,折柳送別乘舟遠(yuǎn)去的周邦彥;也仿佛聽見躊躇滿志的王安石,在向人們講述改革變法富國強兵;又似乎看到范成大在傾訴亡國之恨、憂國之思。
“州橋是跨越汴河的一座重要橋梁,始建于唐建中年間,因當(dāng)時開封名為汴州,故名州橋。五代、北宋時期,州橋位于天街與汴河交匯處,又名天漢橋、天津橋。站在橋上,南望朱雀門,北望宣德樓,中間是天街,處于全城的正中心,其建筑也最為華麗氣派,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重要性,自然成為文人墨客青睞的對象。”開封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博士霍蕾細(xì)致地講解。
據(jù)《東京夢華錄》記載,州橋“其柱皆青石為之,石梁石筍楯欄,近橋兩岸,皆石壁雕鐫海馬水獸飛云之狀。橋下密排石柱,蓋車駕御路也。州橋之北岸御路,東西兩闕,樓觀對聳”。
千百年來,州橋沉淀了數(shù)不盡的故事。
民間傳說,李師師是北宋末年的歌姬,深受宋徽宗喜愛,也得到著名詞人周邦彥的傾心。“柳陰直,煙里絲絲弄碧。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這首周邦彥創(chuàng)作的《蘭陵王·柳》中的“隋堤”,便是唐代的隋唐大運河,北宋時的汴河。州橋兩側(cè)的汴河兩岸,柳樹成蔭,此時周邦彥已倦游汴京,卻還留戀著那里的故人,戀戀不舍地乘船離去。
“千里河煙直,青槐夾岸長……草市迎江貨,津橋稅海商。”唐代詩人王建創(chuàng)作的《汴路即事》中的“津橋”,即為州橋。州橋位于當(dāng)時汴州城的中心,汴河兩岸商業(yè)貿(mào)易十分繁榮。
宋代詩人梅堯臣騎馬走過州橋,惆悵難解:“堤上殘風(fēng)雪,橋邊盛酒樓。據(jù)鞍衰意盡,倚檻艷歌留”,漫漫風(fēng)雪之中,州橋繁華熱鬧,歌聲入耳。
王安石漫步州橋,心事浩茫:“州橋踏月想山椒,回首哀湍未覺遙。今夜重聞舊嗚咽,卻看山月話州橋。”回憶自己從前在汴梁為官的日子,難忘州橋。
“父老年年等駕回”,在橋旁街邊,父老年年駐足,盼望王師歸來。汴京在欽宗靖康元年被金兵所攻破,直到范成大創(chuàng)作這首詩,已淪陷了40余年,而民眾對故國的熱愛并未改變。
光陰流轉(zhuǎn),那些金戈鐵馬的歲月,悼感懷傷時的愁思,被定格在古州橋千年時光里,回響在生生不息的黃河文化里。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luò)技術(shù)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shù)支持及獨家負(fù)責(zé)媒體運營
網(wǎng)絡(luò)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50178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