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貪除惡,是包拯一生中最為后人敬佩的品質(zhì)。在其二十多年任職期間,共寫了187篇《奏議》,指名道姓點了61名官員,除掉了9個“貪官”、7個“惡官”、13個“庸官”及18個“昏官”。這些官員全是皇親國戚或皇帝的親信,但包拯就敢為了彈劾掉一個個比自己官職虎要高的貪官,甚至連奏多本,如6次彈劾張 佐,7次彈劾王逵,次次都驚心動魄、轟動全國。
包拯字希仁,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出生于廬州合肥縣,就是現(xiàn)在的合肥市肥東縣包村。 公元1027年,29歲的包拯因考中一甲進士,被授官為大理評事、知建昌縣(今江西南城)。
一夜之間,包拯不僅成了轟動家鄉(xiāng)的名人,也為自己今后的仕途打下了厚實的基礎(chǔ)! 然而,包拯的父母卻不愿跟著兒子遠離家鄉(xiāng),他們深知兒子取得官位的不易,曾多次勸兒子趕快赴任。
面對仕途和親情,包拯陷入了兩難。猶豫徘徊后,包拯做出了一個讓人們大為震驚的決定:辭去官位,屏居鄉(xiāng)里,奉養(yǎng)雙親。從辭官到再次赴任,整整10年的時間。
宋朝用人,十分重視官員的品德修養(yǎng)。無論是誰,稍有生活細節(jié)問題,就會引起其他官員的彈劾。但對忠、孝集于一身的包拯來說,在道德品質(zhì)上則是無可挑剔的,盡管忌恨他的人很多,卻沒有一個私敵,這也許就是包拯不斷譴責(zé)皇帝仍能步步高升的一個重要原因。
盡孝10年間,包拯都做了些什么?史料上沒有明確記載,但從他重登仕途時的一首勵志詩中可以看出,他在侍奉雙親的同時,仍在孜孜不倦的研讀經(jīng)史,在認真自覺的修身養(yǎng)性,在苦苦探索治國安民之道。詩言志,他的詩是這樣寫的: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干終成棟,精鋼不作鉤。倉充鼠雀喜,草盡狐兔愁。史冊有遣訓(xùn),毋貽來者羞。
從包拯39歲正式登上仕途,到他64歲死于任上,共為官從政25年。 無論是外任,還是在朝;無論是做州縣的小官,還是居于副宰相的高位,包拯都把勵志詩作為自己的座右銘。
宋仁宗是北宋王朝的第四個皇帝。
張貴妃是宋仁宗的初戀情人,入宮不久就贏得了不是皇后勝似皇后的地位。張貴妃有一位伯父叫張堯佐,因張貴妃無父,于是,她為自己的伯父謀得了重要的職務(wù)。但張堯佐卻是一個既無才又貪婪的庸官,在其被任命為三司使后,包拯和諫官唐介、陳旭、吳奎等決定聯(lián)名上書拿掉張堯佐。迫于壓力,宋仁宗將張堯佐略為降級,但不久,又賜給張堯佐宣徽南院使、濰康軍節(jié)度使、群牧制置使、景靈宮使四項要職。
詔令一出,輿論嘩然。懾于皇威,誰敢反抗?包拯和唐介卻在上朝時,當(dāng)眾指責(zé)皇帝任命張堯佐不當(dāng)。面對包拯的振振有詞,宋仁宗只好妥協(xié)說讓張去當(dāng)節(jié)度使,但包拯還是節(jié)節(jié)相逼,直逼得宋仁宗動了肝火:“節(jié)度使粗官,何用爭?”包拯則即刻怒目圓睜,言辭更加激烈,以致說著說著,將唾沫星子噴到了宋仁宗的臉上。
宋仁宗回宮后,張貴妃趕快去問結(jié)果,沒想到,一向?qū)ζ鋵檺塾屑拥乃稳首趨s用袍袖擦著臉道:“包拯向前說話,直吐我面。汝只管要宣徽使!宣徽使!汝豈不知包拯為御史乎!”此舉遭到了張貴妃的埋怨,卻沒改變宋仁宗對包拯的信任,參與此次延爭的臺諫官既未遭到報復(fù),且還陸續(xù)被宋仁宗委以重任。
公元1062年,64歲的包拯因病在開封逝世。包拯去世后,宋仁宗悲痛不已,為此停止辦公,綴朝一日,親自趕到包拯家中吊唁。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luò)技術(shù)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shù)支持及獨家負責(zé)媒體運營
網(wǎng)絡(luò)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50178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