潑寒胡戲與今天傣族的潑水節(jié)有些相似。它是一種典型的胡人之舞,由西域傳入中國,曾盛行于唐代洛陽。每到冬寒時節(jié),成群結隊的胡人齊集鬧市街頭,伴著震天響的鼓聲豪歌狂舞,裸身潑水相戲以乞寒。這種樂舞因過于狂放,后被唐玄宗下詔禁斷。
1 乞寒之俗 傳自西域
潑寒胡戲,又稱乞寒胡戲,是自西域傳入中國的一種風俗性歌舞活動。人們在冬寒時節(jié)走上街頭盡情歌舞,甚至裸身潑水相戲,有些類似今天傣族的潑水節(jié)。
這是一種典型的胡人之舞,來自西域康國。北宋陳旸在他的音樂百科著作《樂書》中,對潑寒胡戲進行考證,認為它是外蕃康國之樂,所用樂器有大鼓、小鼓、琵琶、箜篌等,音節(jié)鏗鏘,歌舞豪放。
《舊唐書》中有《康國傳》,稱“康國……人多嗜酒,好歌舞于道路……至十一月,鼓舞乞寒,以水相潑,盛為戲樂”。
可見乞寒本為康國習俗,人們以這種方式乞求天氣轉寒,也盼望來年風調雨順。
康國在漢時又稱康居,即今烏茲別克斯坦的撒馬爾罕。它在古絲綢之路上,是中亞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而潑寒胡戲傳入中國,大約是在北周時期。
《周書》記載,公元579年十二月,北周宣帝宇文赟(音yūn)“御正武殿,集百官及宮人、內外命婦,大列妓樂,又縱胡人乞寒,用水澆沃為戲樂”。
這是潑寒胡戲傳入中國后,在宮廷中表演的較早記載。而喜歡這種豪歌狂舞的中國帝王,結局似乎并不好。比如宇文赟就是出了名的荒淫暴虐,不僅自己22歲早死,也使北周被隋取代。如果他的父親宇文邕泉下有知,會被氣得活過來扇他幾巴掌。
北周武帝宇文邕是個好皇帝。他生活儉樸,果敢英明,還消滅北齊,統(tǒng)一了北方。可惜36歲那年,他在親征突厥途中身染重疾,回到洛陽很快就去世了,太子宇文赟登基。
宇文赟算是“棍棒教育”的犧牲品,他平時不能飲酒,不能犯錯,否則就會招來一頓痛打,就連他每日的言行,都會被人記錄下來匯報給皇帝。過慣了這種壓抑日子,公元578年六月一登基,他就原形畢露,不僅濫用刑罰,派親信監(jiān)視大臣的言行,還搜羅美女充實后宮,一口氣立了5位皇后。
公元581年,22歲的宇文赟因過度沉湎酒色而病死。他的岳丈、隋國公楊堅受遺命輔佐朝政,結果很快自立為帝,改國號為隋,北周滅亡。
2 潑寒胡戲 風靡洛陽
到了唐代,潑寒胡戲一度風靡洛陽,從宮廷到民間,都對這種充滿異域風情的樂舞極為熱衷。有些大臣指出其中弊端,請求皇帝下詔禁斷,但無論唐中宗李顯還是唐睿宗李旦,都沒有采納這種建議。
潑寒胡戲在洛陽興起,大約是在武則天當政末期,到唐中宗時已極為盛行。如《資治通鑒》曾記載:己丑,上(唐中宗)御洛城南樓,觀潑寒胡戲。清源尉呂元泰上疏,以為“謀時寒若,何必裸身揮水,鼓舞衢路以索之!”疏奏,不納。
唐中宗在洛陽觀潑寒胡戲,是在公元705年十一月,而呂元泰進諫是在次年的三月。清源縣在并州(今山西太原),可見當時潑寒胡戲已在洛陽、并州乃至長安一帶廣為流傳,成為人人爭睹的異域奇伎。
在呂元泰看來,冬寒時節(jié),胡人在鬧市街頭裸身戲水,豪歌狂舞,實在不雅觀,應該下令禁斷。不過,李顯并未采納這個建議,他不僅自己觀看,還“令諸司長官向醴泉坊看潑胡王乞寒戲”。皇帝和“諸司長官”都樂意欣賞,呂元泰也只能閉嘴了。
然而,喜歡潑寒胡戲的李顯沒過幾年,就被韋后和安樂公主合謀毒死了。這兩個人,一個是他摯愛的妻子,一個是他寵愛的女兒,她們都野心勃勃地想當女皇帝,嫌他這個皇帝礙事。
一場政變之后,韋后勢力被鏟除,公元710年,唐睿宗李旦二次登基。他是李顯的弟弟,性格寬厚恬淡,一生委曲求全,但在他二次登基三讓皇位的傳奇背后,每一步都走得驚心動魄。
李旦一讓皇位,是讓給了母親武則天;二讓皇位,是讓給了兄長李顯;三讓皇位,則是讓給了兒子李隆基。在夾縫中求生存,他誰也得罪不起,連武則天的一個戶婢韋團兒,都敢陷害他的妃子劉氏和竇氏,以至這兩個妃子在宮中離奇失蹤,他都不敢說一句話。
但李旦對狂放的潑寒胡戲也是欣賞的。公元711年冬,“丁未,做潑寒胡戲”,聲勢十分浩大,據(jù)說連諸王和太子都到街頭微服觀看。左拾遺韓朝宗坐不住了,擔心會有刺客,請求皇帝下詔禁斷潑寒胡戲。李旦表揚了他,但沒有采納他的建議。
3 豪歌狂舞 失禮被禁
呂元泰、韓朝宗等人的屢次進諫,并沒有影響潑寒胡戲在洛陽等地的廣泛流行。直到唐玄宗開元初年,洛陽人張說(音yuè)再次以“失禮”進諫,才促使朝廷下定決心,將潑寒胡戲立即禁斷。
唐玄宗李隆基的音樂素養(yǎng)很高,唐代樂舞又兼容并蓄,其宮廷《十部樂》中,西涼樂、天竺樂、龜茲樂、康國樂等西域樂舞占重要地位。按理說,他對潑寒胡戲是不會有成見的。
其實,就連主張禁止?jié)姾鷳虻膹堈f,也曾在唐睿宗當政的公元711年,用大量筆墨贊美潑寒胡戲,稱“臘月凝陰積帝臺,豪歌擊鼓送寒來。油囊取得天河水,將添上壽萬年杯……”他否定潑寒胡戲,是從唐玄宗登基后開始的。
公元712年,唐睿宗受不了妹妹太平公主和太子李隆基的明爭暗斗,無奈將皇位讓給李隆基,自己當太上皇。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將潑寒胡戲作為宴請外藩來使的重要節(jié)目,在宮廷宴會上大張旗鼓地演出。在張說看來,此舞過于狂放,用來招待外藩來使是極其失禮的,因此表示反對。
在《唐會要》中,有對呂元泰諫書內容的詳細記載:“比見都邑城市,相率為渾脫隊。駿馬胡服,名為蘇莫遮。旗鼓相當,軍陣之勢也;騰逐喧噪,戰(zhàn)爭之象也……胡服相效,非雅樂也。”由此看來,潑寒胡戲的演出隊伍相當龐大,有人裸身潑水相戲,也有人駿馬胡服跳渾脫舞、唱蘇莫遮。這么多人奔馳追逐,儼然有“戰(zhàn)爭之象”,熱鬧是熱鬧,但在外藩來使面前表演確實非常失禮,更別說表現(xiàn)朝廷盛德了。
因此,開元元年即公元713年冬,在這次潑寒胡戲演出后,唐玄宗痛快地采納了張說的建議,下詔禁斷潑寒胡戲,稱:“臘月乞寒,外蕃所出,漸浸成俗,因循已久,自今以后,無問蕃漢,即宜禁斷。”
從此,一度風靡洛陽的潑寒胡戲,在宮廷及上流社會銷聲匿跡了。不過,它在民間并未完全禁絕,比如其中所歌之曲蘇莫遮,后來就有人非倚聲填詞,以《蘇幕遮》的詞牌流傳了下來。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