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市順河回族區(qū)清平南街路西有一座清真寺——東大寺,這是中原現存規(guī)模宏大、保存完整的伊斯蘭教古寺,它保留著典型的中國宮殿式清真寺建筑風格。
專家從寺內現存的碑刻和其他史料分析,唐末已經有部分回民從長安來到開封定居生活。宋元以后,大量回民從全國乃至全球各地移居開封,聚居在開封東大寺附近。因生活和信仰的需要,他們在此地建立清真寺,后因王朝更迭、黃河泛濫而毀。明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敕賜重建寺院,但又因黃河水患而毀于明末。清順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教民募資重建東大寺,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再次修復,如今的開封東大寺就保留了這次修復的建筑風格。
日前,記者跟隨東大寺伊瑪目(漢語意思是穆斯林領袖)趙繼剛步入這座古寺,感受東大寺的肅穆與文化積淀。
自古以來,少數民族在中華民族光輝璀璨的歷史文化長河中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作為少數民族重要的組成部分,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足跡遍布全國,中原一帶的伊斯蘭文化大多以開封為中心向外傳播擴散。說起開封的伊斯蘭教文化,就不得不提起東大寺。
東大寺,又稱東清真寺,古稱大梁寺,是我國典型的清代古建筑,其三進院結構、琉璃屋脊等為考古專家研究明清古建筑提供了重要的考據。
據寺內現存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重建清真寺碑記”載:大梁清真寺在城之東南隅,乃教人禮拜祝國之所也。起于唐貞觀二年 (公元628年)其眾始入中國時,后代修葺。明洪武年間(公元1368~公元1398年)“敕修大梁清真寺”。明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敕賜增修”。
12月1日一早,記者步入東大寺門食品街,隨處可見慕名前來喝羊肉鮮湯的市民和各地的游客。穿過熙熙攘攘的人群,坐西朝東的東大寺便出現在記者眼前:一對石獅莊嚴地坐立在古寺大門兩旁,整座大門雕梁畫棟、彩繪一新,氣勢肅穆威嚴。
“按照我國古建筑傳統(tǒng)的建置,東大寺明三暗五的朱紅大門對面原有一座大型照壁,但現在已經不復存在。”趙繼剛介紹,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三月,朱元璋部下的回族將領常遇春等率兵攻克開封,欲北伐收復北京,但兵力不足,于是在當地招兵買馬。大梁清真寺一帶回族青年踴躍應征入伍,朱元璋聞訊后很受感動,親自從南京趕赴開封大梁清真寺,親筆題寫“精忠尚武”的條幅懸掛在大殿內,并下令翻修該寺。寺修好后,大殿內特制一座精雕木坊,取名“萬歲樓”,懸掛“精忠尚武”的橫幅。后歷代改掛“萬歲牌”,并影印筆跡,鐫刻石碑1塊,嵌在大梁清真寺內墻上。明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敕賜增修”該寺。兩次重修后的寺院占地十余畝,規(guī)模宏闊,殿堂、經房、浴室完備,是中原較大的一組伊斯蘭建筑群。明末,該寺又一次毀于黃河水。清順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掌教曹明,教中人郭鹿鳴、李尚仁等重返故里尋找寺址,倡導眾人募捐重修。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東大寺再次重建。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寺院再次被黃河水毀壞。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重修寺院大門、卷棚和二殿等,將御賜“護國清真”匾額懸掛大門正中。巡撫牛鑒親筆題寫了“護國佑民”的匾額,懸掛于南邊大門上,還贈了“無論官民人等,到此下轎下馬”的牌示,安放在北邊大門前石獅后,以示對東大寺的尊重,F存建筑基本上保持了這次重修的規(guī)模和風格。清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又一次重修。1989年,東大寺再次維修。
東大寺大門正中間門楣匾上的“東大寺”鎏金字樣,是新華社原社長穆青的親筆題詞。門楣下方突出四根方木,鐫有“護國清真”四字。
大門左右各有邊門可以進入寺內,大門正脊頂上有一座燒制精美的“七孔仙橋”,又名“一橋三亭”。
記者一行走進一門來到二門外。趙繼剛介紹說,南北兩側的建筑是“經書義塾”,是東大寺免費招收穆斯林子弟學習文化知識的地方,歷代阿訇、伊瑪目曾在這里講經教學,明初改為“明德小學”。趙繼剛說,如今,南邊的建筑已不再具有“經書義塾”的功能,成了寺內的武館,武館內有石鎖、沙袋等武術器材,專供穆斯林習武強身。在這里,盛行數百年的穆斯林無數絕學——七勢拳、查拳得到傳承延續(xù)。北邊的建筑成了東大寺的殯儀館,用來料理穆斯林亡人后事。
二門中間門楣上懸掛著陳玉璋老先生題寫的“東大寺”字匾。走入二門內,左右兩側為兩條走廊。南走廊樹立著宣講伊斯蘭教教義的石碑,北走廊從北向南排列了三座石碑,分別是明洪武年間記載伊斯蘭教教法、教義的阿拉伯文碑,康熙四十七年的“具甘結”碑,還有清康熙二十八年的“重建清真寺碑記”,該碑文記載了東大寺的歷史與過去,成了現在人們了解東大寺由來的一個重要考據。
站在二門下,向西望去,寬敞的庭院內有青松翠柏,兩側為南北講經堂,專供阿訇和伊瑪目宣講伊斯蘭文化和民族宗教政策法規(guī)。由于會務接待等原因,南邊的5間講經堂成了現在的會議室,北邊的5間講經堂依舊發(fā)揮著講經堂的作用,伊斯蘭教的各種文化活動也在這里舉行。
南講經堂西側是寺里學員的寢室,北講經堂西側是水房,進門處懸掛有“沐身浴德”字樣的大匾,室內可以供二三十人做大凈,百余人做小凈。
“從南北10間講經堂,我們就可以看出東大寺當時的教學規(guī)模。”趙繼剛說。東大寺是河南省經學教育基地,鼎盛時期有130多名學員在這里接受教育。
庭院正西面即是東大寺的大殿,大殿為硬山頂,覆碧色琉璃瓦,高約10余米,深40余米,寬20米,建筑面積732平方米,大殿屋脊矗立著一個高大的寶瓶。走上大殿前高于地面一米有余的臺基,記者來到殿前卷棚和寬闊平整的月臺,月臺是供阿訇和伊瑪目與寺內鄉(xiāng)老探討學習的露天場所。掀開懸掛的門簾,記者看到采光充足的大殿內紅漆明柱,花卉圖案五彩繽紛,地板上鋪有各色布匹,西北角有一個閣樓式木式建筑,這是阿訇或伊瑪目宣講講義的地方。大殿是穆斯林做禮拜的地方,逢主麻日(星期五)或伊斯蘭教重要節(jié)日,來這里做禮拜的教民擠滿整個大殿。
大殿南北兩側是教長和伊瑪目室。大殿后方是第三進院,是原“養(yǎng)正小學”所在地。如今建成了一座與東大寺建筑風格一致的兩層建筑,是河南省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和伊斯蘭教文化博物館。
趙繼剛說,每逢“開齋節(jié)”和“古爾邦節(jié)”,來東大寺參加會禮的穆斯林有2000余人,擠滿大殿庭院,盛況空前。經常有國際友人來寺參觀,并有亞非穆斯林來寺訪問。
1989年3月29日,伊朗伊斯蘭共和國駐華大使布魯杰迪率團來寺訪問;同年5月17日,馬來西亞駐華大使、夫人和該國穆斯林協(xié)會會長率團來寺訪問;1992年3月29日,伊朗誦經團來寺誦經,交流文化。另外,還有美國、加拿大、德國、日本和阿拉伯國家的國際友人曾來參觀訪問,香港旅行社曾專車載各國穆斯林數10人來此參觀,英籍華人韓素音女士專程來寺考察。同時,還有中央和省市電視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等來寺拍攝、采訪,對外報道東大寺。
1963年,東大寺成為開封市文物保護單位。
2000年,東大寺成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同年被評為全國百座“模范清真寺”(之一)。
2006年,經國務院批準,東大寺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4年,東大寺被評為全國“模范和諧寺觀教堂”。
歷經歲月洗禮,東大寺依舊屹立在汴梁城。暢游古寺,感受歷史,記者仿佛看到了一幅幅波瀾壯闊的畫卷。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