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臺荷香”,原是古時“鄭州八景”之一。
“鳳臺”,即“鳳凰臺”。據(jù)康熙《鄭州志》記載:“鳳凰臺,在州東門外二里許,世傳有鳳凰集,故名。”“在州東五里堡南,廣可十余頃,水光如鑒。前對鳳凰臺,如屏如幛。夏月荷花盛開,香風襲人。”
志書上說,由于這里“世傳有鳳凰集,故名”。民間傳說此地以“鳳凰臺”命名由來已久,說是大禹治水時期,有一年洪水泛濫,淹沒了黃河沿岸的村落,有位老人帶領(lǐng)全家從陜西逃荒,來到現(xiàn)在的鄭州東郊一帶,突然發(fā)現(xiàn)有一個土丘上,臥著一對鳳凰,便對家人說:“鳳凰不落無寶之地,我們在這里落腳安家吧。”水退后,老人發(fā)現(xiàn)鳳凰臥的地方原是一個高高的土臺,便將這里稱為“鳳凰臺”。事實上那位老人看到的所謂“鳳凰”,乃是一種狀如孔雀的大鳥,即以為是“鳳凰”。所謂“鳳凰集”,不過是美麗的傳說而已。
據(jù)明嘉靖《鄭州志》記載,后魏時期,此地被魏文帝賞賜給仆射李沖,故將“鳳凰臺”改為“仆射陂”。仆射是古代官職名,秦漢時相當于尚書,漢末至唐宋時相當于宰相。到了唐玄宗時期,“仆射陂”又被更名“廣仁池”。但民間并不認可,仍稱此地為“鳳凰臺”。因此地風景宜人,生態(tài)良好,所以自北魏始,便有達官貴族在此筑建亭臺樓閣,使之成為鄭州的一處名勝,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前來游覽歌詠。明萬歷年間,任戶部主事的鄭州人陰化陽在仆射陂岸邊鳳凰臺周圍購田建園,將此地建成了私家花園。他曾在《東山勝地記》中記曰:“鄭巽隅有鳳凰臺,遙睇山巒,云翠飛動。”巽即八卦中的東南方,意即站在鳳凰臺上,可遙望遠方的山巒以及“云翠飛動”。
清代乾隆年間,時任知州張鉞主持修訂《鄭州志》,卷首刻繪“鄭州八景”圖,配以他手書的七言絕句,為首的一首詩便是“鳳臺荷香”,詩曰:“臺荒不見鳳來翔,路轉(zhuǎn)回廊得小涼。十里薰風三尺水,紅云擎出翠云鄉(xiāng)。” 接替張鉞任鄭州知州的何源洙,同樣以《鳳臺荷香》為題詩道:“仆射陂前路,荷香遠引來。綠全侵沼水,紅欲上亭臺。君子長棲野,伊人合溯洄。玉餐新入貢,努力事栽培。”詩里先是點出自己是被“荷香”“遠引”而來,可見這里最大的特點即是“荷香”。到了鳳凰臺,映入眼簾的幾乎全是綠葉紅花,他以“綠”“紅”二色和“全侵”“欲上”的擬人手法,描寫蓮荷的生機盎然和蓬勃向上,竟將湖面完全覆蓋,似乎蔓延到亭臺之上。接著,作者又借景抒情,寫游覽鳳凰臺之所思,并聯(lián)想到古之君子大多在民間棲隱,抒發(fā)自己對“伊人”的向往,以及對清明政治的追求。最后又從“鳳臺荷香”聯(lián)想到“鳳臺米香”,期望農(nóng)民努力種好鳳凰臺大米,好繼續(xù)將聞名遐邇的鳳凰臺大米進貢給皇上。全詩的意思,不僅是贊美鳳臺荷花,而且將荷花與鳳臺“米香”相結(jié)合,將自然景色與繳納田賦聯(lián)系起來,表達作者的愛國情懷。
作為鄭州八景之一的“鳳臺荷香”,由于河水沖積,風沙侵蝕,年代久遠,滄桑變易,山巒漸被平夷,湖泊漸被淤塞,早已經(jīng)失去了它原有的模樣。新中國建立之后,鄭州成為河南省省會,人口劇增,這里逐漸被平整為農(nóng)田。20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鄭州城市發(fā)展框架拉大,這里又迅速融入市區(qū)。昔日的“鳳臺荷香”,以及仆射陂、鳳凰臺、君子亭等景觀,都早已成為歷史遺跡,消逝在現(xiàn)代化的高樓大廈和園藝建筑之下。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luò)技術(shù)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shù)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luò)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