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初年,中原地區(qū)因飽受戰(zhàn)亂之災,幾乎成為荒無人煙之地。為了發(fā)展經(jīng)濟,明朝政府鼓勵周邊人口稠密的地區(qū)向中原移民。一位樊姓男子從山西洪洞縣遷來,定居于洧水南岸,耕讀傳家,直至今日。如今其后代聚集地已成為新密市超化鎮(zhèn)樊寨村。
現(xiàn)在的樊寨村2000多口人,大多數(shù)都姓樊,新密一帶姓樊者,祖籍多是樊寨村。75歲的樊小武曾是樊家的族長,也曾擔任村黨支部書記。一個陽光明媚的冬日,他帶記者走進樊寨村古樓與百年老街,講述樊氏家族在這里數(shù)百年的滄桑。
樊家大院的古樓為清代建筑,由五路并列的二進宅院構(gòu)成,每個獨院有正房、廂房、廳房、耳房、倒座房和大門構(gòu)成。五個院落自成體系,又相互連通。每個院落的正房、廂房、廳房都是“一明兩暗”三開間。樊小武老人說:“這些古樓是當年密縣首富樊繕所建,當年樊繕擁有密縣南部大部分土地,與魏文并稱為超化首富。‘出了城門往南看,除了魏文數(shù)樊繕’是當時的民謠。”
正房雖然是三層樓房,但供人居住的只有中間一層,上下兩層多用來存放物品。其中一處古樓至今仍有人居住,走上一米多高的臺階,就能看到三間房屋,如今看來略顯局促,但在當年已是豪華建筑,能住上此樓的,只有巨富高官。
如果說,樊繕作為樊氏家族中的巨富,為家族留下了深宅大院。那么,樊恩慶為家族留下的,則是清正廉潔、為民擔當?shù)拿烂。樊恩慶清代末期曾在呼和浩特做官,他為官清廉,關(guān)心百姓,離任時當?shù)匕傩账退f民傘,并在呼和浩特設(shè)立生祠祭祀他。據(jù)說,他的祠堂如今仍在。后來,他辭官回鄉(xiāng),盡力為鄉(xiāng)親辦善事,受人愛戴。新中國成立后,他擁護共產(chǎn)黨的領(lǐng)導,帶頭遵守政府法令,被命名為開明紳士。
生于清代嘉慶元年的樊朝瑹是樊氏家族又一名人,他自幼失語,雖然不能說話,但卻對繪畫有特別的偏好。他喜歡畫動物,每天盯著小鳥、魚、蟲等動物看得出神,看過后就畫,有時候在地上畫,有時候畫在石頭上。20歲那年,樊啞巴迷上了畫豹子,白天晚上在附近山里跟著豹子看,一次被豹子發(fā)現(xiàn),差點丟了性命。就這樣,樊啞巴成了遠近聞名的畫家,當時來找他求畫的絡繹不絕,他畫的雁最出名,據(jù)說他能畫出100只形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的雁。至今,他的后人樊留鎖家中仍然珍藏著樊啞巴的畫作。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州風物故事集》一書中,記載有他的故事。
樊家古宅緊鄰的,就是樊寨村的老街。這條街兩米多寬,如今看起來很不起眼。樊小武說,這條街有上百年的歷史,他小的時候,這里就是附近最熱鬧的地方,附近買賣人經(jīng)常在此擺攤設(shè)點,買賣各種生活用品,遇到重要日子,這里更是人流擁擠。
樊氏家族的祠堂,就坐落在這條街道的盡頭。這座始建于清朝末年光緒九年的建筑保存完好,古色古香。樊小武說:“祠堂在‘文革’時期被用作供銷社駐地,索性保存下來。”大門上的“樊氏家祠”四個大字為始建時所書。走進祠堂,兩側(cè)陳列著樊氏家族中捐助修家祠者的石碑,兩棵松樹分立在供奉樊氏祖先牌位的正房大門兩側(cè)。墻壁上畫著《二十四孝》壁畫。樊小武說:“樊家以孝傳家。清代先人樊士楷賣身葬父,以真實經(jīng)歷再現(xiàn)二十四孝中賣身葬父的一幕。”為孝之道,即不忘過去,或許,這正是樊家祖宅與祠堂保存完好的原因。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技術(shù)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shù)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