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年古剎清幽雅致,佛門鐘聲悠遠綿長”,為了傳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位于龍門石窟景區(qū)東山的香山寺于2007年2月17日(大年三十)18時—次日零時舉辦盛世鐘聲賀新春活動。通過撞響新年清新、祥瑞之鐘聲,祈福我們偉大的祖國繁榮昌盛、更加富強,祈盼全國人民安居樂業(yè)、幸福安康;同時,又準備了豐富多彩的節(jié)目:懸掛“平安結”、點燃平安吉祥蠟燭、在放生池組織“放生”、燒香祈福、有獎猜燈謎等一系列免費公益活動。 洛陽作為華夏文明的主要發(fā)祥地之一,歷史上先后有十三個朝代在此建都。龍門石窟景區(qū)自古被譽為“千年佛教勝地”,北魏以后,佛法林立,法音綿延,吸引了不少的帝王寵臣、文人墨客。遠望東山(香山),一座古寺掩映于翠柏之中,它就是龍門石窟景區(qū)內重要景點之一,歷史上稱之為“龍門十寺之首”的香山寺,與世界文化遺產—龍門石窟隔河相望,與龍門石窟東山石窟和白園并肩鄰立。 香山寺始建于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在漫漫歷史長河中,它幾次興廢修復,其中公元687年-690年,武則天就下令兩次修復,并為該寺敕名,武則天常駕親游幸,御寺中石樓坐朝,并留下了“香山賦詩奪錦袍”的千古傳說;公元832年,唐代大詩人白居易任河南尹時,來到洛陽,遍游名山古剎,唯獨對香山寺情有獨衷,出資70萬貫重修了香山寺,并親撰《修香山寺記》,之后居住寺內長達12年之久,自號“香山居士”;到了清朝康熙年間,學政湯右曾等人于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80年)對香山寺又重新修建。乾隆皇帝巡游四方時,來到香山寺,游覽之余,詩興大發(fā),賦詩兩首,現(xiàn)鐫刻于寺內石碑之上,其中對香山寺這樣寫到“龍門凡十寺,第一數香山”。解放后,香山寺又進行了多次修葺,如今,為了實施“旅游強市”戰(zhàn)略,拓展龍門石窟景區(qū)的觀光項目,豐富香山寺的文化內涵,提升香山寺的旅游品位,弘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洛陽市委、市政府及龍門石窟管理局投入巨資對香山寺進行了改造,該改造工程歷時100天,創(chuàng)造了我國寺院建設速度之最,新香山寺借鑒唐代寺院建筑風格,對蔣宋別墅、乾隆御碑亭、衣缽塔等建筑進行了修繕、保留、保護。在原址上新建了鐘樓、鼓樓、大雄寶殿,整修了天王殿、羅漢殿、步游道等。 龍門香山寺自創(chuàng)立以來,法音綿延,香火熾盛,成為了人們禮佛祈愿的神圣之地,極具靈氣。洛陽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積淀,新年鐘聲更是被國人賦予了吉祥、祈福的寓意。除夕之夜撞鐘祈福不僅僅是深入人心的傳統(tǒng)文化的再現(xiàn),更是構建和諧洛陽、文化洛陽的有效形式。撞鐘活動的開展,使廣大市民群眾體會到國泰民安,普天同慶、家和萬事興的良好氛圍,從而促進全市精神文明建設。除夕之夜向洛陽市人民免費開放,讓更多的人們參與進來,共同在神圣、清凈的名剎―香山寺中撞響清純、祥瑞的鐘聲,從而使人們更好的了解龍門,了解香山寺,展示洛陽這厚重的歷史文化,展示古都風采、樹立魅力形象。 通過撞鐘祈福活動,祈愿我市“十一五”期間各項工作穩(wěn)健、順利;祈愿我市在中原崛起中走在前列;祈福全市人民度過一個安全有序、歡樂祥和、豐富多彩的春節(ji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