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位于南陽內鄉夏館鎮東北8KM,據史料記載,專家考證,桃花源是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桃花源所在地。《桃花源記》是寓意之文,亦紀實之作,創作原型是晉代北方戰亂時期,避入山區的難民聚居地。
桃花源由桃花溪、桃花谷、桃花源三部分組成。沿桃花溪進入桃花谷,谷深3.5公里,可觀賞景點十八處,有“天鵝湖”、“鴛鴦湖”、“鴛鴦橋”、“南天門”、“珍珠潭”、“菊花灣”、“綠芳潭”、“桐花灣”、“杜鵑灣”、“丹卉潭”、“一線天”、“響水潭”、“金卉潭”、“銀卉潭”、“墨卉潭”、“天門瀑”、“落英潭”、“桃花源”組成。青山綠水,郁郁蔥蔥,“山不在高,奇在層次,水不在深,妙于曲折。”
桃花谷谷深3500M,深切狹窄、曲折多彎,丹卉潭、一線天、響水潭、金卉潭、銀花潭、墨卉潭、天門瀑、黑龍潭等13掛瀑布深潭與山石植被相映成暉。行至天門瀑,但見斷崖絕壁,百米飛瀑,窈然橫空,從天而降,蔚為壯觀。這里絕壁 環繞,與世隔絕。
沿天門瀑右側的桃花洞,拾級穿行約百余米,眼前一亮,正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蒼松翠柏群山環繞中,有上百畝的高山盆地——桃花源,桃花盛開時節,滿谷芳菲,鳥嚶蟲鳴,這里是中原民俗山村的“博物館”,這里是傳統農業的活化石,這里是歷代文人墨客雅俗共賞的世外桃源。聯合國中國代表團前秘書長來此考察后題詞:“人間仙境,勝似仙境”;全國著名作家喬典運觀后題詞:“何苦萬里漫游,這里精致盡有”。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50178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