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一年一度的端午佳節(jié)到來之際,大街小巷都飄溢著沁人心脾的粽子清香。“綿綿粽子緣,溢滿人間情”。小小粽子,品其色香味,也品個中文化韻味。多姿多彩的粽子,不但蘊含著深厚的民族底蘊,也衍生出了斑斕璀璨的粽子文化。
粽子名關于粽子的名稱,歷來頗多,有書可據(jù)的就有“角黍”、“黏黍”、“粽子”、“包米”、“錐粽”、“筒粽”、“菱粽”、“秤錘粽”、“九子粽”、“竹葉粽”、“裹蒸粽”等,大體上是依形狀而名的,F(xiàn)今常見的粽子在制作式樣上,有尖角“小腳粽”、長形“枕頭粽”,以及方錐、寶塔等形態(tài),有大有小,形狀精巧美觀。在花色品種上,有赤豆粽、洗沙粽、紅棗粽、柿干粽、咸肉粽、火腿粽、排骨粽、雞肉粽、脂油粽、八寶粽、什錦粽等,可謂品類繁多,風味各異。
粽子詩對于食粽,歷代詩人多有吟詠,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句。如“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唐玄宗),“盤斗九子粽,甌擎五云漿(溫庭筠),“諸鬧漁歌響,風和角粽香”(鄭谷),“盤中共解青菰粽,衰甚將簪艾一枝”(陸游)。常言道,一地一俗,有些地方的人喜歡吃純米做的“白瑩如玉”的粽子,吃的時候撒白糖或淋蜜,故有“采縷碧筠粽,香梗白玉團”的詩句。端陽時節(jié),已臨仲夏,有的地方喜歡吃涼粽子,“冰團水浸砂糖裹,透明解黍菘兒和”,描寫的則是吃涼粽子的情形,其實吃涼粽味道更濃。
粽子俗粽子是節(jié)日食品,以前曾做過祭祀食品,歷來還是一種饋贈的禮儀食品,也是一種文化心理的寄托。如端午節(jié)吃粽子紀念屈原,結婚送粽子象征“種籽”,舊時趕考送包成筆形的粽子預祝“必中”等。至今江南的城鄉(xiāng),在大學考試日的早晨,家長都時興做棗粽給考生吃,棗粽諧音為“早中”。若以民俗內(nèi)容來分,則有祝賀生孩子的“三日粽”,祭祀陳十四夫人的“夫人粽”等。而最有意義的要數(shù)端午的“敬老粽”。粽子宴粽子宴源于湘西溆浦縣,當?shù)厝嗽谵r(nóng)歷五月初五盛行擺粽子宴。海派飲食文化的發(fā)源地杏花樓,近年來推出一席風味獨特的“粽子宴”,更把粽子文化的篇章抒寫得淋漓盡致。杏花樓的粽子宴,一菜一粽,交相輝映;一粽一格,粽味各異;款款有別,精而不膩;有吃有送,情趣濃濃。粽子宴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了中國粽子文化,賦予禮“粽”情更重的文化內(nèi)涵。
粽子歌“小腳粽子棕葉包,托在手心三個角兒翹;鍋里燒十滾,粽子翻個身,湯綠稻花香,門口站著盼兒的娘。”這首粽子歌謠是運河邊的浣衣女們唱的,樸素而輕盈。 燒肉粽是臺灣粽子中的佼佼者。著名歌星鄧麗君生前有一首《燒肉粽》的歌曲,深受海內(nèi)外華人的歡迎。
《燒肉粽》原名叫做《賣肉粽》,當時臺灣正從戰(zhàn)火中脫離,一切都在重建中,社會物資波動很大,民眾生活都很困苦,做小生意的人都會沿街叫賣!稛怍铡氛菍敃r的民間疾苦,借由小販的生活訴說出來。
粽子形因地區(qū)不同,從材料以至粽葉,都有著很大的差別,連“裹”的形狀,也有不同,如早期人們盛行以牛角祭天,因此漢晉時的粽子,多做成角形,作為祭祖用品。此外,一般還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長形等各種形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