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司馬遷說:“三代之居,皆在河洛。”就是說河南是夏、商、周三代定都的地方,在中國早期發(fā)展過程中處于歷史舞臺的核心地位。學者研究表明:中華民族的姓氏起源和形成都是在河南完成的。中國人的祖先歷史上從河南走出,散落到世界各地。
姓氏制度的起源地
中華民族莫不以“龍的傳人”與“炎黃子孫”自居,這兩個稱謂的發(fā)端都是與河南有密切關(guān)系的。
史學家司馬遷在追溯中國歷史童年的時候,首先談到的是《五帝本紀》。對于司馬遷所確認的五帝,歷代的史學家大多都是贊同的,五帝不是傳說,應(yīng)該是一個歷史時代。根據(jù)古書文獻中記載,五帝之前還有一個三皇時代,不過對于三皇的認識,一直眾說紛紜,但其中有6種說法都是將伏羲氏排在首位,其后才是神農(nóng)氏、燧人氏。伏羲氏開啟的三皇時代與后來的黃帝時代交織在一起,成為華夏民族形成的兩大支柱,并被億萬華人尊為中華人文始祖。
伏羲氏在地處黃河沖積扇南沿的潁水中游的陳(古稱宛丘,今河南淮陽)建立了都城,死后也葬于這里;搓栔两襁有太昊伏羲陵,文獻記載此陵自春秋時已有,歷代均有修葺,今存陵園占地500余畝,號稱天下第一陵。每年的農(nóng)歷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這里都會接待成千上萬前來祭祖的群眾。
太昊伏羲氏為中國古代文明做出的最重要的貢獻,就是制嫁娶、正姓氏,使中華民族的婚姻關(guān)系發(fā)生了重大變化。穆仁先在他主編的《伏羲與中華姓氏文化》中透露,伏羲以前,人們“男女雜游,不媒不聘”,過著近親通婚的血緣婚姻生活。伏羲氏應(yīng)該是最早改革婚姻制度,禁止近親通婚,實行族外婚制的部落。這種嫁娶之禮,與后世的嫁娶的含義是不盡相同的,它只是指一個氏族對另一個氏族之間的嫁娶,是一種族外群婚。
族外婚產(chǎn)生以后,姓氏就在區(qū)別婚姻關(guān)系中起著關(guān)鍵作用。據(jù)《伏羲與中華姓氏文化》介紹,伏羲氏實行族外婚制,中國最早的姓氏大約就在這個時期產(chǎn)生。所以中華民族姓氏制度的起源,就應(yīng)該是在最早實行族外婚制的河南。
伏羲之后的黃帝時代,是中華民族發(fā)展壯大的時期,河南仍然是中華民族活動的核心地區(qū)。姓氏專家謝鈞祥先生從血緣關(guān)系上追根溯源后發(fā)現(xiàn),在當今中國,有占漢族人口90.11%的120個大姓,多數(shù)是在河南境內(nèi)形成的,這120個大姓分別屬于長期以河南為活動中心的三個族系,即黃帝族、炎帝族、東夷族,出自四位祖先,即黃帝、炎帝、太昊與少昊(同為太昊伏羲氏),這就是中華民族以炎黃子孫自居的由來。這120個大姓氏中,全部起源于河南的姓氏有52個,部分源頭在河南的有45個,兩項合計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共有97個,占120大姓的80.8%,占全國漢族人口的79.49%。追根溯源,中華民族的根就在河南。只是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進程中,由于戰(zhàn)亂和災(zāi)害等原因,我們的先民不得不離開這片沃土,遠播四方。
根在中原的客家人
西晉建立不久,便爆發(fā)了“八王之亂”,之后北方少數(shù)民族勢力崛起并進入西晉國都洛陽,河洛地區(qū)經(jīng)歷了一場巨大的浩劫,史稱“永嘉之亂”。經(jīng)過八王之亂,永嘉之亂的摧殘,中原地區(qū)到處是殘垣斷壁,哀鴻遍野,百姓難以生存,避難江南者十之六七,形成了我國歷史上一次大規(guī)模中原漢人南遷的浪潮,根深葉茂的客家民系也因之形成。
西晉永嘉之亂后,從河洛地區(qū)南來的流人在出 轅關(guān)道后,再按照潁、汝兩水的流向朝東南淮河方向南遷。所以東晉以后潁、汝、淮之間的河南南部、安徽、湖北交界地區(qū),特別是淮河流域的安徽一帶,成為南遷流人的主要聚居地。據(jù)河南藝術(shù)研究院副院長楊揚透露:這股移民潮前后持續(xù)了170多年,遷移人口達到200萬之眾。這些南遷的流人主要來自中原的陳郡、潁川、陳留、滎陽、南陽、汝南、河內(nèi)等郡。
從西晉河洛地區(qū)中原漢族南遷開始,逐漸形成了今天具有獨特風貌的客家民系,客家民系是中華漢民族的一個支系。目前,全世界有客家人約1.2億人。國內(nèi)主要分布在廣東、福建及港、澳、臺地區(qū);在海外的客家人分布很廣,較集中的是東南亞一帶?图胰艘驗轭B強地保留著古代中原文化傳統(tǒng),因此,除語言上由于歷史和環(huán)境的原因有所變異以外,其生產(chǎn)和生活習慣,多數(shù)仍保留著濃厚的中原遺風。
直到今天,不少臺灣人和海外華人都稱自己是“河洛郎”。1987年8月7日,全國臺聯(lián)第四屆臺胞青年夏令營的全體營員,在洛陽王城公園樹立了“根在河洛”碑。研究中原人遷徙的學者張新斌說:作為民族之根和人文歷史的源頭活水,中原文化是維系中華民族的精神紐帶,因此,中原也應(yīng)該是全世界客家人的祖根地。
歷代移民知多少
唐代中葉,福建沿海一帶尚未得到開發(fā),社會秩序不穩(wěn),還爆發(fā)了“蠻僚嘯亂”。河南固始人陳政被任命為嶺南行軍總管,鎮(zhèn)壓福建蠻僚嘯亂,其幼子陳元光也隨軍征戰(zhàn),由于蠻僚勢眾,陳政被圍九龍山,唐高宗又派陳政之兄陳敏、陳敷率58姓軍校入閩援助。
陳政、陳元光的率兵入閩,是一次具有移民性質(zhì)的進軍,對漢民在閩南地區(qū)的開發(fā)作用很大。據(jù)姓氏專家研究,陳政率府兵3600多人,從征將校自副將許天正以下123人入閩,這是第一批;陳敏、陳敷率58姓軍校入閩為第二批,這兩批共約7000余人。
繼唐代陳政、陳元光父子之后,五代時期又有王潮、王審知率眾進入福建,這是中原人又一次大規(guī)模的移民。王潮也是固始縣人,他與弟弟王審邽、王審知被當?shù)厝朔Q為“三龍”。
在王氏三兄弟進入福建的時候,究竟有多少中原人跟隨?一般說法是5000名將士。這些人中,經(jīng)楊清江考證出的有50姓,著名的民族英雄鄭成功的先祖,就是跟隨王潮從河南的固始進入福建的。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十一月,金兵攻占開封,北宋滅亡。1127年,宋室南遷,隨行的既有皇親國戚、達官貴人,又有農(nóng)、工、商等各界人士,人數(shù)之多,超過以前各次,自然所包含的姓氏也難以勝計。根據(jù)姓氏專家謝鈞祥的考證,此次遷徙的中原人落腳之處也比前幾次的范圍更大,原因就是在南宋建都臨安(今浙江杭州)之前,宋高宗曾一度駐揚州、建康(今江蘇南京),所以,此次南遷的中原人以寓居浙江、江蘇者為多,此外還有遷至上海、福建、湖北、湖南、江西、廣東、廣西等地的。
河南省藝術(shù)研究院副院長楊揚說,千百年來,在歷史上大大小小的遷徙中,有無數(shù)中原人移民到世界各地,然后落地生根,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倘若今天去尋根問祖,相信很多人都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祖先就來自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