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鐸(1592-1652)字覺斯,號嵩樵,又號癡庵,別署煙譚漁叟。孟津(今河南孟津)人。王鐸幼時家境十分貧寒,過著“不能一日兩粥”的生活。明天啟二年(1622)中進士,累擢禮部尚書。王鐸身逢亂世,仕途多變,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明崇禎帝自縊于景山。馬士英等在南京擁立福王,待為東閣大學(xué)士。后清朝授予他禮部尚書、官弘文院學(xué)士,加太子少保。王鐸由明朝舊臣變?yōu)榍逋⑿沦F,在以氣節(jié)自持的明代遺民眼中是被鄙夷的貳臣,因此,他始終抑郁不樂。入清之后,王鐸做了8年的官,于順治九年病逝故里。乾隆帝時,朝廷借敕編《四庫全書》之際,查毀了王鐸的全部書刊,并將王鐸列入《貳臣傳》。
王鐸博學(xué)好古,工詩文。好古博學(xué),詩文書畫皆有成就,尤其書法獨具特色,世稱“神筆王鐸”。他的書法與董其昌齊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稱, 他書法用筆,出規(guī)入矩,張弛有度,卻充滿流轉(zhuǎn)自如,力道千鈞的力量。王鐸擅長行草,筆法大氣,勁健灑脫,淋漓痛快,戴明皋在《王鐸草書詩卷跋》中說:“元章(米芾)狂草尤講法,覺斯則全講勢,魏晉之風(fēng)軌掃地矣,然風(fēng)檣陣馬,殊快人意,魄力之大,非趙、董輩所能及也。”他的墨跡傳世較多,不少法帖、尺牘、題詞均有刻石,其中最有名的是《擬山園帖》和《瑯華館帖》。
擬山園帖(拓片)
因王鐸在明亡之后降清,故許多人對他的人品常有微詞。但其書法在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地深受歡迎。日本人對王鐸的書法極其欣賞,還因此衍發(fā)成一派別,稱為“明清調(diào)”。 他的《擬山園帖》傳入日本,曾轟動一時。他們把王鐸列為第一流的書法家。提出了“后王(王鐸)勝先王(王羲之)”的看法。
王鐸故居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