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的湯食文化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間:2015/6/16 16:29:10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shù):
開封人酷愛喝湯,世代相傳,形成了深厚的湯食文化,其品種之多、食客之眾,十分罕見。
素湯食
湯,以陶鬲煮水至沸謂之湯。故湯字的本意是指“熱水”和“沸水”,今稱滾水、開水。以熱水、沸水進行烹飪謂之湯食。常言道“水火不相容”,水可滅火,火可以改變水的形態(tài)。華夏民族發(fā)明了陶器,把水、火隔開,以水為介質,用于使食物成熟,改變了五六十萬年來火上烤、火中燒、火下焐、灰中燜的熟食方法,把飲食文明推向了煮、蒸的新時代。陶器的發(fā)明在當時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科學成果,史稱陶器時代。至今,煮、蒸仍然是不可或缺的烹飪技法。
湯食是從陶鬲煮谷物——原糧開始的,至漢唐進化為水溲面,經、撥為湯餅、餛飩。《墨子》始記有“餅”。漢末劉熙《釋名》載:“餅,并也,溲面使合并也。”漢楊雄《方言》載:“餅謂之餛,或謂之飩。”三國魏張揖《廣雅》載:“餛飩,餅也。”唐時又稱為托,其意手可托起。由此證明,唐以前稱湯煮面片或面段為湯餅或餛飩,似天地未開之時“混沌”狀態(tài)而得名。
至北宋出現(xiàn)了手搟刀切長面條。宋司馬光《涑水記聞》載:“太祖姊面如鐵色,方在廚,引面杖逐太祖,擊之。”此搟面杖為我國湯食——面條形成的文字見證。宋朱翌《猗覺寮雜記》載:“唐人生日俱湯餅,世所謂之長壽面也。”“世”為今世,指北宋。明《析津志》載:“二月二謂龍?zhí)ь^……北京、開封等地稱這一天吃面為龍須面。”據(jù)此可知,面條形成于北宋,面條、龍須面之名也源自開封。
元朝時,馬可·波羅曾游歷到過開封,他記述了“汴京數(shù)百萬家,盡仰石炭,無一家燃薪者”。由此推斷,馬可·波羅是從開封將面條帶到意大利的。
面又作扯面、抻面、拽面。宋張師正《倦游雜錄》載:“今人呼面為湯餅。”借水溲面之軟、案作面之硬,和硬、盤軟、餳筋、扯拽成條,開創(chuàng)了湯面制作的新技術,為刀削面、拉面、拉龍須面奠定了技術基礎。
民間巧婦在刀切面條的基礎上,改為刀切菱形小塊,名曰豆旗,又稱甜面片或酸辣面片。諺云“酸湯面葉,喝個十天半月”,意為享受、養(yǎng)生。還有甜面湯、疙瘩湯、面穗湯、菜湯、丸子湯、豆粥、稀飯,不計其數(shù);商家、小販承襲相傳的有豆沫、豆?jié){、豆腐腦、綠豆糊涂、胡辣湯及油炸面丸子湯、元宵,應有盡有。
開封有個眾人皆知的歇后語:老府門的豆沫——現(xiàn)盛。其意是隨到隨有、早晚不誤。它是用春小米經浸泡,以小石磨研磨為漿,加五香料,入炒核桃仁切碎如豆、炒花生仁切碎如豆、炒芝麻烹制而成。盛入碗中后,將用小磨油開的芝麻醬,以特制的小提轉圈提溜至湯面上,然后再撒上油炸旗招(豆旗狀)和五香黃豆一撮。其味五香,風味獨特,是老少皆宜的營養(yǎng)佳品。
(作者:宋啟文 責任編輯:郭雙)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