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的湯食文化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間:2015/6/16 16:29:10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shù):
歷史名饌七寶五味粥,又名八寶粥、臘八粥,是源自北宋開封諸大寺院的湯食。“七”是佛教的吉祥數(shù)字;“寶”是指各種干果,如紅棗、百合、蓮子、銀耳、桂圓、果脯、核桃仁、柿餅、葡萄干等;“五味”是指五谷雜糧,如粟、稻米、豇豆、綠豆、小豆、豌豆、麥仁等,將之熬制成粥。臘八粥是農(nóng)歷十二月初八日(佛祖的成道日)這天開封諸大寺院借鑒“牧女獻(xiàn)糜”的故事,制粥饋贈信徒,故名曰“七寶五味粥”。流傳民間后,由于民眾的廣泛參與,逐漸形成臘八節(jié),所以又叫臘八粥、八寶粥,并以此供佛、齋僧、孝敬老人、互贈鄰里,成為過年的組成部分。有童謠唱道:“臘八祭灶,年下來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婆要衣裳,老頭打饑荒。”宋陸游“今朝佛粥更相饋”是關(guān)于八寶粥最早的文字記載。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載:諸大寺作浴佛會,送七寶五味粥。《大宋僧史略》亦有相同的記載。至明、清承襲相傳,《燕都游覽志》載:“十二月八日。賜百官粥,民間亦作臘八粥,以米雜成之,品種多則為盛,此蓋循宋時故事。”清道光帝《臘八粥》詩曰“谷粟為粥和豆煮……盈幾馨香細(xì)細(xì)浮”,并祝福“童稚飽腹慶州平”。
現(xiàn)代科學(xué)證明,八寶粥營養(yǎng)豐富,富含蛋白質(zhì)、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zhì)等人體必需的五大營養(yǎng)物質(zhì),且酸堿平衡,易于消化吸收,是老幼皆宜的健身佳品,它能護(hù)發(fā)養(yǎng)顏、延年益壽。如今,八寶粥已發(fā)展成為“八寶”系列食品,其品種之多,不可勝數(shù)。
以上是開封民間喜聞樂見的素湯食,它與肉湯食自古都是分門別類的。鬲是煮糧專用器,鼎是煮肉專用器,至今,所用的灶具也是不相同的。民謠“大鍋稀飯,小鍋粥”就是見證。
肉湯食
開封的肉食湯多為專一經(jīng)營,一家一個品種,一人一個專賣;賣湯的不賣羊頭,賣羊頭的不賣羊蹄。舊時,賣湯的還有“鋪”、“攤”、“販”之分:將設(shè)有簡易房并陳設(shè)有凳子的謂之鋪,將在街巷露天經(jīng)營的謂之?dāng),將游街串巷叫賣的謂之販。他們經(jīng)營的品種主要有:羊肉湯、牛肉湯、全羊湯、全牛湯、五香羊肉辣湯、五香牛肉辣湯、羊肉丸子湯、牛肉丸子湯、羊肚肺湯、牛肚肺湯、羊霜腸湯、大肉湯、大肉丸子湯、驢肉湯、鴨血湯、雞血湯、餛飩等。廚具有大鍋(可盛200碗以上)、小鍋、小壇、桶子鍋,或推車,或擔(dān)挑,或提罐沿街叫賣。其特點是新鮮,全是現(xiàn)做現(xiàn)賣、以銷定產(chǎn)、賣完為止、過時不候。以羊肉鮮湯為例,五更起煮脊骨、腿骨制湯,大火煮至湯濃,黎明下鍋煮肉,使湯掛碗、掛筷、掛唇,不需添加任何輔料,保持原汁原味,比“秘方”貨真價實;湯鍋專人管理,以保持味道始終如一;供應(yīng)結(jié)束,必須清鍋,以備來日再用。再如羊霜腸,原本是以羊血清為主料,灌入羊腸肉,熱水浸一下,切成算盤子兒大小,風(fēng)味獨特。
開封人喝湯,世代相傳,形成了眾多的食客群,不少食客舍近求遠(yuǎn),到個人偏愛的攤點喝湯,他們說風(fēng)味不同。經(jīng)營者對回頭客也很大方,往往在湯碗中多放一片肉,或在鍋邊打一勺更加濃厚的湯。這樣“張老四”、“王老五”的食客群就逐漸形成了。不同的湯食供應(yīng)對象也有不同,如大鍋小米稀飯的食客多為工匠和四鄰,羊肉湯的食客多為工薪階層和旅客。湯食質(zhì)優(yōu)價廉,省去了家人起早貪黑生火做飯之苦,以至于長盛不衰。
開封還有一種烹飪調(diào)味湯名揚全國,為開封所獨有。飲食界公認(rèn):“唱戲的腔,河南(開封)的湯。”它是用肘子、骨頭、雞鴨臊、鵪鶉或黃豆芽、蘑菇等經(jīng)拔、汆、煮、墜、清、渣、套等加工程序制作的素湯和葷湯。素湯是用于烹制素饌的調(diào)味湯,葷湯又分毛湯、頭湯、清湯、高級清湯、奶湯等。毛湯、頭湯用于烹制普通菜肴;清湯、高級清湯用于烹制山珍海味及高檔菜肴,如清湯燕窩、清湯蓮蓬雞、清湯鮑魚等;奶湯用于烹制白汁菜,如奶湯海米白菜、奶湯廣肚等,它淡而不薄、清香利口,它爽而不膩、濃郁純正,它厚重?zé)o比、回味無窮,它無芡自黏、掛唇留齒,它遠(yuǎn)播海內(nèi)外、頗具北宋遺風(fēng)。1982年香港《大公報》社社長費彝民在接受《中國烹飪》記者采訪時說:“我吃過很多地方,湯還是河南開封的最好。”
(作者:宋啟文 責(zé)任編輯:郭雙)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guān)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