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條做菜結(jié)良緣
過去在洛陽山區(qū)紅薯種植面積大,很多山民的口糧以紅薯為主,但只吃紅薯,一則單調(diào),二則紅薯難以久放。因此,洛陽人就想法巧吃紅薯,主要做法就是把紅薯進行加工粉碎,提取其中的粉芡。粉芡有多種用途,如做粉條、涼粉,用粉芡和粉條做扁垛、焦炸丸,還可以作為多種湯菜的輔料。沉淀了粉芡的紅薯水,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發(fā)酵會變酸,可以做洛陽漿面條用的漿;剩下的粉渣可以食用或當作飼料。
做紅薯粉條,要先將干粉芡加水,攪勻,在鍋中熬成糊狀。然后,將粉糊放入帶細孔的瓢中,將其流入開水鍋中,就成為粉條。將粉條撈出,在冷水中冷卻,再將其曬干。用粉條可做成很多種菜,最有名的是粉條蒸肉,據(jù)傳此菜是明末洛陽才女呂維芝創(chuàng)造并制作的。
明末洛陽名儒呂孔學有一子二女,其子便是名士呂維祺,其小女名維芝,知書達理。呂孔學想為其選一佳婿,遂將李獻廷等四個洛陽青年才俊請到家中,由其暗中觀看挑選。
呂維芝用粉條、肉沫做了一份蒸肉,請四個才子以此賦詩,其他人都借此菜贊譽呂維芝,而李獻廷則不同,他以此菜為題作了一首看似淺顯卻內(nèi)涵深刻的詩:“肉食食肉思菜蔬,布衣蔬食亦知書。肉蔬混元一菜肴,誰知食禮隱此物。”此詩借此菜將“肉食者”(統(tǒng)治者)和布衣蔬食的普通大眾的關(guān)系作了深刻闡述,只有二者混為一體,方合治國之禮。此詩符合呂維芝做此菜的原意,通過此菜,李獻廷與呂維芝喜結(jié)良緣。
西府菜中紅薯香
傳統(tǒng)洛陽菜系,原稱西府菜,其中的蜜汁紅薯、假海參、炒扁垛、焦炸丸等都是用紅薯或粉條、粉芡做的。
提起焦炸丸,老洛陽人會講這樣一個故事。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乾隆皇帝南游洛陽。乾隆皇帝一行到洛陽香山時,正是九月,秋高氣爽,楓葉如染,古寺生香。在這里,他揮毫潑墨,賦詩兩首。如今,刻有該詩的御詩碑仍保存于寺中。乾隆皇帝要在寺內(nèi)用膳,寺院住持得知皇上愛吃酸甜味的櫻桃肉,于是便讓寺內(nèi)廚師用洛陽出產(chǎn)的紅薯粉條做了一道“素櫻桃肉”。乾隆皇帝品嘗后,覺得此菜狀似櫻桃,外焦里香,十分可口,不由得連連稱贊,并乘興當場賜名“洛陽焦炸丸”。從此,這道菜便在民間廣為流傳。
這則傳說是真是假,已很難考證。但是,焦炸丸由洛陽民間廚藝高手創(chuàng)造并制作,這是無疑的。舊時,鄉(xiāng)間辦紅白喜事,由于經(jīng)濟團難,買的肉極少,這就需要主廚發(fā)揮聰明才智,粉條、粉芡等都派上大用場。廚師們創(chuàng)造并制作了一道獨特的菜,名叫松肉。其做法是,將粉條炮制后剁碎,加上肉沫,然后勾芡,鋪在肉皮上蒸制即成。用松肉代替肉類使用,可做扣碗,也可做湯。
粉條適合與其他菜同燉。在洛陽,有六月初一過小年的說法,特別是在農(nóng)村,更為重視。當天,人們都會高高興興地吃上一頓用肉、青菜、粉條、海帶制作而成的“雜燴菜”。用粉條做包子、餃子的餡兒料,也是很普遍的。而在酷暑之時,吃一碟大蒜調(diào)紅薯涼粉,是極好的。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luò)技術(shù)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shù)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luò)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