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些作品同展出環(huán)境會產(chǎn)生出沖突和矛盾。在鬧哄哄的廟會街道旁的一幢居民房墻體上掛著一位女孩裸露著肚子從肥胖女孩變?yōu)轳厚慌⒌囊幌盗姓掌募,這是蔡乙榮的《99天減肥計劃》系列作品。這種裸露著身體某處的照片被放大并展示在戶外場所,比較保守的農(nóng)村百姓難免會產(chǎn)生一種排斥心理。據(jù)一名布展工作人員透露,在放置這件作品時與房主產(chǎn)生了一些爭執(zhí),雖然最后和解,但房主依然覺得“掛這幅照片有失體面”。
對于當?shù)厝思霸S多外來的普通觀眾來說,小鎮(zhèn)民居墻體上的巨幅照片離自己的生活遠些,有人嘟囔著“看不懂,又不好看,為啥要放那么大掛在墻上”,有人看后笑著說“有意思”,這些對當代攝影的陌生感也許會使其產(chǎn)生疑惑、驚喜、排斥等情緒,不可否認是因了這些照片形成的“新風景”而帶來的沖擊,這也是展覽與觀者碰撞產(chǎn)生的意義所在之一。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理論研究部副調研員許華飛表示:作品和環(huán)境之間,有抵觸也有融入。這個抵觸和融入的關系才是我們真正關心的“作品”。他還進一步談到這些當代影像置于鄉(xiāng)野下的意義,說:“這里有一種野性的力量,野性是雙方面的,村民對攝影的態(tài)度是野性的,他對于好不好有自己的判斷,而不是被‘專業(yè)人士’牽著鼻子走,這一點很有意思;還有創(chuàng)作的野性,它能夠體現(xiàn)時代的新的一些觀念和感覺,比如大照片,這是范式之外的東西。我們的時代就是野性的,固有的觀念之外,新的感覺和想法在為自己代言。”
再來看二十幢“攝影小院”里舉行的蘇魯豫皖四省攝影師的32個展和5個聯(lián)展,這由視覺文化學者劉俐策展。展出作品主題分門別類,有對蘇魯豫皖今昔風土人情的記錄(曹長春的《豫東記憶》和陳建的《土地烙印》、母傳德《無名松》等);有與芒碭山及廟會相關的內容(蔡磊的《儺進芒碭》和楊翠峰的《芒山廟會》等);有對國外街頭場景的拍攝(趙萍的《遇見》等)……“攝影小院”里的攝影作品更貼近老百姓的生活,居住在當?shù)氐睦先藢χ切┕雌鸹貞浀霓r(nóng)耕場景和民俗活動,會興奮地娓娓道來每一張照片里是什么場景,里面的人在干什么;而年輕人和外地觀眾則可以通過這些照片了解蘇魯豫皖的民俗文化、自然景觀和日常生活。
在對民間老照片的梳理和觀看方面,有兩個頗受不少人喜愛和認可的展覽:“愛過武裝愛紅妝”和“鄉(xiāng)村照相館文獻展”。這樣的展覽很容易觸動觀看者,聽到不少觀眾說著“回去我也要整理家里的老照片”。

展覽現(xiàn)場貼著關于攝影季的宣傳海報 周星宜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