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茶和分茶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間:2018/3/5 9:04:01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
點茶:宋朝的喝茶方式
“唐宋八大家”里面有一位人物,名叫曾鞏。曾鞏有一個弟弟,名叫曾布。
王安石變法那會兒,朝中大臣都不贊成,反對的人多,支持的人少,曾布卻以地方官的身份站出來表態(tài):堅決支持!于是乎,他得到宋神宗和王安石的器重,很快被調到開封,任命為翰林學士。
曾布當上翰林,朋友前去賀喜,曾布親手烹茶給朋友品嘗。那位朋友一瞧,茶碗里一點泡沫都沒有,就嘲笑他:“爾為翰林司,何不解點茶?”你身為翰林學士,理當博學而風雅,應該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才對,怎么連點茶都不會呢?
這一句話,把曾布臊了個大紅臉,從此努力學習點茶。
讀者朋友可能會問:點茶有什么難的啊?直接走到茶館里,讓服務員拿出茶水單子,黃山毛峰、西湖龍井、安化黑茶、安溪鐵觀音……喜歡喝什么就點什么唄!
如果您這么理解,說明您對宋朝人的喝茶方式不太了解。
宋朝人喝茶,跟我們大不一樣。我們喝得差不多全是泡茶,散茶也好,磚茶也罷,捏一撮茶葉,放進茶壺,熱水沖泡,喝掉茶湯,扔掉茶葉末子。宋朝人喝茶,可就麻煩多嘍!
從造型上講,宋朝有兩種茶。一種叫“草茶”,類似于現在的散茶;一種叫“片茶”,類似于現在的磚茶。
喝草茶的時候,要把茶葉烘干,搗碎,磨成粉末,篩去粗梗,將細細的茶粉捏到碗里,沖入熱水,巧妙攪拌,讓茶粉和茶水水乳交融,形成一碗濃稠的、乳白的、泛著厚沫的茶湯。
喝片茶的時候,要把茶磚烘干,搗碎,磨成粉末,篩去粗梗……剩下的步驟,跟喝草茶一模一樣。
也就是說,宋朝人喝茶,喝的是茶粉與茶水的均勻混合物,是連茶帶水一起喝下去的。這一點,很像日本的抹茶。
喝抹茶,需要一個烏漆麻黑的茶盞(天目碗)、一支仿佛打蛋器似的茶筅。茶粉入盞,用熱水調和,用茶筅攪拌。攪的時候,手法要均勻而有力,既不能讓湯水濺出來,又要讓茶粉非常均勻地與水混合,形成細密的淺綠色泡沫。
喝宋茶,需要一個比抹茶盞還要大還要深還要黑、盞壁上遍布放射狀細密釉紋的茶盞(兔毫盞)、一支仿佛小掃把似的茶筅。這種茶筅比抹茶筅要長,筅尾是薄的,竹梢是硬的,用起來更有力,更有彈性,更容易把茶湯攪出厚厚的、乳白的、細密的泡沫。
如此喝茶,是為“點茶”。
蘇東坡的弟弟蘇轍比曾布強,此人晚年定居許昌,將點茶技藝發(fā)揮得淋漓盡致:“獨坐南齋久,忘家似出家。香煙秾作穗,茶面結成花。”他燃的香久久不散,縷縷香煙在半空中纏繞成稻穗一般的造型;他泡的茶濃淡適中,茶湯堆起厚厚的泡沫,泡沫上還能泛出漂亮的花紋。
在宋朝茶人的心目中,茶湯上面那層泡沫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很多人都在詩詞里贊美它。
如北宋大臣丁謂《詠茶》:“萌芽先社雨,采掇帶春冰。碾細香塵起,烹新玉乳凝。”將初春萌發(fā)的茶芽制成小茶磚,放在茶碾中碾成細細的茶粉,再放入茶碗用熱水沖點,點出的茶湯宛如打了泡的奶茶,凝起一層雪白的泡沫。再如梅堯臣《茶灶》:“山寺碧溪頭,幽人綠巖畔。夜火竹聲干,春甌茗花亂。”這首詩里的“茗花”指的自然也是茶沫。蘇東坡的老朋友、那位以怕老婆而聞名于世的陳季常老兄也描寫過茶沫:“茗甌對客乳花濃,靜聽揮犀發(fā)異同。度臘迎春如此過,不知人世有王公。”新年即將到來,客人登門拜訪,陳季常烹茶相待,主賓對飲,一邊談天說地,一邊開心地欣賞著茶碗里的泡沫,感覺非常幸福。
[1][2]
(作者:李開周 責任編輯:12301-3)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