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史記》云:“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洛陽城所處的黃河與洛河夾圍區(qū)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fā)源地之一。翻開卷帙浩繁的中國史籍,上下五千年風云際會,河洛文化閃耀其間。
在恢宏的河洛文化中,石窟藝術是不容忽視的篇章。世人皆知洛陽龍門石窟,但當我們以龍門石窟為圓心,以約50公里為半徑畫一個圓,在這個圓形里就會發(fā)現(xiàn)許多冷門石窟星羅棋布。
這些“衛(wèi)星石窟”沿河道、官道分布,雖規(guī)模較小,但藝術風格與龍門石窟一脈相承,共同構建了中原佛教石窟藝術的完整譜系,也是河洛文化向心力的集中體現(xiàn)。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洛陽的這些“石窟寶藏”。
伊河潺潺,兩岸崖壁鐫刻著千年信仰與藝術。
今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洛陽龍門石窟時強調,要把這些中華文化瑰寶保護好、傳承好、傳播好。殷殷囑托,為洛陽這座“五都薈洛”古都注入守護文明根脈的磅礴力量。
△ 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無疑是中國石刻藝術的巔峰之作。這座始鑿于北魏、歷經(jīng)400余年營造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以2345個窟龕、11萬尊造像冠絕天下,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譽為“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是石窟寺藝術中國化的完成之地和集大成者。
其中,盛唐杰作盧舍那大佛,形態(tài)雍容面目含笑,背光處飛天伎樂翩躚,盡顯“日月當空”的盛唐氣象;賓陽中洞內(nèi)“褒衣博帶”的漢風服飾,伎樂飛天手持阮咸、笙等樂器,見證佛教藝術中國化的變化。
更令人振奮的是,2024年伊河河道驚現(xiàn)唐代圓雕菩薩殘像,蓮座榫卯猶存,或為唐代奉先寺毀于洪水的遺珍,為研究再添實物資料。今日的龍門,讓千年造像“活”在掌心,古老藝術與現(xiàn)代科技碰撞出嶄新火花。
△ 龍門石窟奉先寺雕刻精美的天王與力士像。
其實,洛陽的石窟版圖遠不止于此。沿伊河溯源而上,冷門石窟如散落明珠,勾勒出更遼闊的文化圖景。
伊川呂寨石窟,開鑿時間早于龍門盧舍那大佛200余年,主窟內(nèi)釋迦牟尼結印端坐,文殊普賢侍立兩側,衣褶如流水拂過北魏的風霜。可惜由于歷史原因佛首盡失,唯存30余尊小像靜訴滄桑。
孟津萬佛山石窟以“禮佛圖”聞名——六窟中四窟留存完整禮佛浮雕,鮮卑貴族衣袂逶迤,堪稱北魏政治與信仰交融的見證。
宜陽虎頭寺石窟,790尊造像密布弧形山壁,風華盡顯于泉水叮咚與綠植蔥蘢間。
而遷建重生的石窟,書寫著“文明永續(xù)”的當代篇章。
新安西沃石窟,作為黃河中下游岸邊唯一北魏石窟,因小浪底水利樞紐建設,被科學切割搬遷至千唐志齋,從此懸崖佛影化身博物館中的永恒;孟津謝家莊石窟同樣因水利工程遷入黃河公園,北魏遷洛初期的雕刻之痕在鬧市中續(xù)寫沉默詩行。而嵩縣鋪溝石窟的砂巖龕像在風雨中斑駁,混凝土封閉的搶救與裸露壁面的風化,恰是保護與時間較量的真實注腳.
△ 無上龍門沉浸式體驗。
從皇家恢宏的龍門到鄉(xiāng)野隱逸的小窟,洛陽石窟群恰似一部石刻的“文明基因庫”。萬佛山2號窟藻井太極圖,映射清末道佛交融的信仰圖景;水泉石窟唐代小龕與北魏碑刻層疊,雕刻技法從肅穆轉向豐潤,儼然一部立體藝術編年史。
當漢服少女笑靨映亮盧舍那的暮色,當冷門石窟成為研學熱土,洛陽的石窟寶藏已然超越古跡本身,化作流動的文明長河,澤惠后人,滋養(yǎng)未來。
>>>>【相關鏈接】
洛陽寶藏石窟連連看↓
1、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位于洛陽市南郊伊河兩岸的龍門山與香山上,是中國石刻藝術寶庫之一,世界文化遺產(chǎn)、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qū)。
龍門石窟始鑿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之際,歷經(jīng)北魏、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和北宋,大規(guī)模斷續(xù)營造400余年,現(xiàn)存編號窟龕2345個、造像近11萬尊、碑刻題記2890余塊、佛塔近80座。
△ 7月18日,游客在夜色中游覽龍門石窟,感受精美絕倫的石刻藝術,領略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獨特魅力。
作為世界上造像最多、規(guī)模最大的石刻藝術寶庫,龍門石窟在2000年11月入選《世界遺產(chǎn)名錄》,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價為“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是我省首項世界文化遺產(chǎn)。龍門石窟與敦煌莫高窟、云岡石窟并稱中國三大石窟。
2、萬佛山石窟
萬佛山石窟位于洛陽市孟津區(qū)柴河村北部山嶺上,2013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萬佛山石窟約開鑿于北魏時期,該石窟在歷史上經(jīng)過多次修復、擴建。現(xiàn)存的萬佛山石窟分為上、下兩寺院,上寺院建在半山腰,下寺院在山崖下,現(xiàn)有窟龕6個,造像200余尊。萬佛山石窟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更多地保留了大同云岡石窟的風貌,以三世佛窟為主是該窟群的特點。
△ 萬佛山石窟一號窟藻井太極圖。
萬佛山石窟是洛陽地區(qū)一處重要的漢化鮮卑洞窟,在6個窟中有4個窟內(nèi)保存有場面完整的禮佛圖行列浮雕,禮佛圖之多,浮雕畫面之廣,在我國諸多石窟中較為少見,對研究我國石窟開鑿歷史、佛教文化和民俗信仰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3、水泉石窟
水泉石窟位于洛陽市伊濱區(qū)寇店鎮(zhèn)水泉村,2013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窟略呈長方形,有大佛兩尊,南北排列。其余佛龕主要集中在窟口南北兩壁。窟內(nèi)南北二角道、北壁下層、南壁及東壁處、窟門北側,有北魏小龕4個、唐代小龕1個。窟門南側上方有開窟時鐫刻的摩崖碑刻一通。水泉石窟在雕選風格上多種多樣,造像內(nèi)容豐富,雕刻手法細膩,富于變化,嚴謹肅穆,是研究我國佛教史、雕刻史、繪畫史的珍貴資料。
△ 7月16日,來自安徽的游客在水泉石窟內(nèi)參觀。
4、虎頭寺石窟
虎頭寺石窟也稱虎頭寺,位于宜陽縣錦屏鎮(zhèn)苗村南200米處,1986年被公布為河南省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虎頭寺石窟因建在山勢狀如虎頭的山上而得名,是一所依山開鑿的石窟造像佛寺,寺內(nèi)依后山石壁開鑿有石窟造像。虎頭寺石窟從東北漸向西南,弧形分布,總計有大小佛像790余尊,為現(xiàn)存保護較好的北魏石窟之一。
△ 虎頭寺石窟4號龕。
5、鋪溝石窟
鋪溝石窟位于嵩縣田湖鎮(zhèn)鋪溝村,緊靠老洛欒公路,1986年被公布為河南省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該石窟刻鑿在灰色粗沙巖小山包的巖壁上,石窟共6處。西側一窟稍大,平面近方形,高、寬、深各約3米。另五窟坐在一個小山包上,五窟造像基本相似,正壁皆刻一佛、二弟子、二菩薩,本尊有火焰紋背光,陰線刻飛天及伎樂,窟頂部雕蓮花藻井,東西兩壁刻有維摩變及佛傳故事等,具有北朝晚期造像風格。
△ 鋪溝石窟刻鑿在灰色粗沙巖的巖壁上。
6、西沃石窟
西沃石窟位于千唐志齋博物館院內(nèi),1986年被公布為河南省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該石窟鑿建于北魏末年,原址位于新安縣北冶鎮(zhèn)西沃村東黃河南岸的懸崖峭壁之上,是黃河中下游岸邊唯一北魏石窟,距今已有1400余年歷史。西沃石窟是1975年開山修路時發(fā)現(xiàn)的,因這里處于小浪底水庫水位淹沒區(qū),為保護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后將石窟分割七塊整體搬遷到千唐志齋博物館,并進行了細致的復原組合。石窟原本分為東、西兩區(qū),相隔15米左右,搬遷后合為一個緊湊的整體。
△ 西沃北魏石窟三世佛窟。
7、謝家莊石窟
謝家莊石窟位于洛陽市孟津區(qū)黃河路黃河公園內(nèi)西北角,2016年被公布為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該石窟原位于煤窯鄉(xiāng)謝家莊村東南百余米的一條山澗溪流東岸峭壁下,因該村屬于小浪底水庫淹沒區(qū),后整體遷于黃河路黃河公園內(nèi)。謝家莊石窟為北魏遷洛初期作品,距今1500余年,是孟津區(qū)唯一北魏小型摩崖造像石窟,對研究北魏摩崖造像藝術的發(fā)展演變,具有可貴的參考價值。
△ 謝家莊石窟北壁主像。
8、呂寨石窟
呂寨石窟位于伊川縣酒后鎮(zhèn)呂寨村北半山坡,2007年被公布為洛陽市文物保護單位。該石窟東北距北魏洛陽城約50公里,西臨伊水,坐東向西。石窟開鑿在距地面50米高的崖壁上,分北、中、南三窟。北窟內(nèi)刻一佛、二菩薩,周圍刻有24尊小佛像,佛像造型精致,雕刻藝術高超,具有典型的北魏造像風格;中窟內(nèi)有三佛造像,周圍刻有多尊小佛像;南窟內(nèi)沒有造像,或為禪修用途。
△ 呂寨石窟開鑿在伊河岸邊距地面高50米的崖壁上。
呂寨石窟是伊河岸邊一座開鑿于北魏時期的小型石窟寺,對于研究北魏至唐代的佛教文化傳播、石窟藝術發(fā)展等具有重要的價值。從地域文化角度來看,它與龍門石窟同屬伊河流域的石窟文化體系,反映了當時該地區(qū)佛教文化的繁榮和石窟藝術風格的演變,為研究河洛地區(qū)的歷史文化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部分資料由洛陽市文物局整理提供)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