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農文旅融合發展,旨在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和美鄉村,讓農民共享鄉村旅游發展的紅利。從康臺村自力更生的精彩蝶變,到硒麥小鎮的農旅融合實踐,葉縣探索出了一條“以文化塑形、以產業強基、以生態筑底”的鄉村旅游發展路徑。2024年,全縣鄉村旅游接待游客超500萬人次,綜合收入突破22億元。
康臺村蝶變:從“污水溝”到“網紅打卡地”
7月19日,葉縣田莊鄉康臺村的鄉村振興展示館內,“愛心茶館”前人頭攢動。前來觀光的游客舉著印有“一杯愛心茶、一份慈善捐”的紙杯感嘆:“1元錢就能買杯果茶,既解渴又能助力鄉村振興!”這座由老瓦房改造的展館里,LED屏正循環播放著村莊的“逆襲”故事。
“真是無心插柳柳成蔭!”康臺村黨支部書記康躍民感慨道。起初,村里只是埋頭整治人居環境——清溝渠、治污水、修綠化,沒想到一舉成為全市和美鄉村現場會示范點,慕名來村里觀光學習的人也越來越多。
生態修復工程不僅讓康臺村的臭水溝重生,還催生了60畝中藥材基地。依托優質水質,村民種植白術、丹參,畝均收益8000元,村集體年增收15萬元。生態紅利看得見,村民干勁更足了。
游客來了,如何讓“流量”變“留量”?田莊鄉黨委書記蘭豐蕊帶著村“兩委”班子,沒請專業團隊,而是在抖音、小紅書等網絡平臺上找起了靈感,村里出錢出力自己干,因地制宜打造出了本村特色景觀:帳篷露營基地、兒童樂園、老家市集次第落成,鄉村振興展示館更成了農文旅融合的“會客廳”。如今,這里不僅是休閑旅游區,更帶動餐飲、農產品銷售等產業蓬勃發展,村民在家門口就能就業增收。
這個曾經的傳統作物種植村,如今靠著“生態+文旅”組合拳,村集體經濟年收入超百萬元。青磚黛瓦的生態景觀帶取代了殘垣斷壁,連村民都笑稱:“咱這兒成了‘夢里老家’!”
硒麥小鎮:高標準農田里的“詩與遠方”
與此同時,在距康臺村不遠的仙臺鎮硒麥小鎮,游客正品著麥香茶點感慨:“離家近、風景好,看著一望無際的田野身心都放松了,真是寶藏打卡地!”這里依托3萬畝高標準農田核心示范區,以仙臺鎮的西馬莊村、大李莊村、吳哲莊村、西董莊村為核心進行打造,將傳統農耕文化與現代旅游元素巧妙結合,開發出親子農園、耕讀書屋、麥田民宿等特色景觀。
“我們讓‘村中有田、田中有村’,游客不僅能賞四季田野風光,還能下地體驗農趣。”仙臺鎮黨委書記李帆介紹。
不同于康臺村的自主設計,硒麥小鎮請來專業設計團隊,用“運營前置+需求定制”講好故事,深挖各村特色,在高標準農田核心區土地上精雕細琢:西馬莊村的鄉村記憶館、農耕長廊與糧蔬示范園相得益彰;大李莊村引澧河水入村,打造麥田藝術館、特產館;吳哲莊村鄉村大食堂、孝賢共享菜園傳遞濃濃溫情……沉浸式農業教育中心里,種子生長的動漫引人入勝,百谷產品館陳列著鄉土精華,游客直呼“漲知識”。
農文旅融合:鄉村振興的“三鏈融合”
康臺村和硒麥小鎮,正是葉縣和美鄉村建設的縮影。近年來,該縣以“1號公路”為紐帶,串聯南部山區4個鄉鎮:辛店鎮桐樹莊村打造紅色研學基地,南王莊村修復楚長城驛站并創作《莊子》寓言壁畫,石門水庫將李白詩篇刻于崖壁……一條“生態長廊+文化長廊+產業走廊”的“三鏈融合”之路漸次鋪展,把農耕、民俗等文化元素融入村莊建設,鄉村特色游風生水起。
從生態修復到農旅融合,葉縣探索出“文化塑形、產業強基、生態筑底”的振興路徑。未來,這片土地將繼續書寫“千萬工程”新篇章,讓更多村莊成為“望得見山水、留得住鄉愁”的和美家園。
有關時光旅行的故事,總能引發人們津…[詳情]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