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會嘉賓在大河村遺址博物館參觀
上合組織媒體智庫峰會 文化遺產保護利用交流合作會現場
與會嘉賓在大河村遺址博物館合影留念
□大河報·豫視頻記者 潘怡羽 文 周勇 李新華 攝影
7月24日,位于鄭州市的大河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迎來一場跨越時空的文明對話。上海合作組織媒體智庫峰會文化遺產保護利用交流合作會在這里舉行。
來自不同國家的專家學者以“文明互鑒:構建文化交流的跨時空共同體”為主題,圍繞考古成果與文明交流傳承創新、文化遺產的多國協作保護利用、絲綢之路文化遺產反映的文化交流與文明發展等議題,展開深入討論。
在河南發現的8萬~10萬前的“許昌人”頭蓋骨
為研究中國現代人起源提供了重要材料
河南省文物局局長任偉在致辭中表示,河南作為黃河文明的重要承載地,歷史底蘊深厚,文化資源豐富,是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重要區域。
"以河南為中心的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主根主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梁法偉也在會上強調。
他以翔實數據勾勒出中原文明的連續圖譜:河南擁有全國最多的古遺址類國保單位、8000年前的裴李崗文化孕育華夏核心基因、二里頭遺址青銅禮器組合構建起"禮樂中國"的雛形、廟底溝文化的花瓣紋彩陶輻射大半個中國,而在河南發現的距今8萬~10萬年的“許昌人”頭蓋骨,為研究中國古人類連續演化證據鏈增添了最關鍵的一環,對研究東亞古人類演化和中國現代人起源提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材料。
用東方視角的研究
重新書寫絲綢之路真實歷史
西北大學絲綢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王建新在會上提到了當前絲綢之路研究存在的一些偏見或空白等。
他以粟特人形象認知為例——中國學者對粟特人的形象的認識上,深目高鼻大胡子的異域特征,而歐美學者反而選擇亞洲面相的粟特人形象,這說明實際上這兩種人都存在,只是關注點不同,視角不同。
王建新向與會者介紹,與西方文獻形成過程不同的是,中國文獻當中對絲綢之路的記錄是歷朝歷代派出去的使節親身經歷的一些記錄,如張騫、玄奘的行跡。這是中國學者開展東方視角絲綢之路考古研究的堅強可靠的依據。本世紀以來,中國的學術機構和學者開始進入絲綢之路沿線國家開展考古工作。
“首先要全面搜集消化西方學術界已有研究成果,既要系統研究東西方歷史文獻,又要堅持長期田野考古工作,獲取新考古資料與成果。通過東方視角的絲路考古研究,針對重大學術問題開展攻關,填補空白,改變舊理論,重新書寫絲路真實歷史。”王建新說。
“挖”出來的跨國聯合考古文化工程
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心主任唐煒,在會上圍繞中國與突尼斯的聯合考古項目情況展開了介紹。
“中國(與突尼斯)聯合考古工作源起中國援建突尼斯重大項目中的考古發現,在兩國考古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成為深化兩國人文交流歷史連接的文化工程。”
唐煒表示,在本阿姆森林遺址被發現后的前期準備工作中,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北京大學提供了大力的支持和幫助。為推動考古工作,中突雙方專家合作編寫了中英雙語的田野發掘技術標準,確保聯合考古工作的順利進行,并對遺址進行了相應的保護和展示工程。
“我們已在突尼斯、南非、阿富汗和沙特開展了水下和田野考古工作,下一步還將在土耳其、埃及等國家開展相應的考古工作。”唐煒在會中發言,“我們將主動加強與省市考古機構、高等院校的合作,共同推動中國考古走出去。”
中國30多支考古隊深入2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聯合發掘
當前,中國考古正以開放姿態融入世界:30多支考古隊深入2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聯合發掘,在烏茲別克斯坦、埃及等地收獲友誼與成果。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王巍在總結講話中表示:“正是這樣的一個豐富多彩的文明,才構成了世界文明的百花園。”
吉爾吉斯斯坦學者安曼巴耶娃展示了佛教與基督教遺跡共存的絲路宗教圖譜,烏茲別克斯坦教授穆塔利弗則破解費爾干納盆地與康居古國的千年淵源。這些聯合發現印證了王巍的講話:“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世界文明發展的重要動力。”
會議結束后,與會嘉賓參觀了大河村遺址博物館,進一步了解了中原文明的輝煌歷史。此次論壇不僅為各國學者提供了交流平臺,也為推動文化遺產保護與文明交流互鑒注入了新的動力。
有關時光旅行的故事,總能引發人們津…[詳情]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