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洛陽故城遺址博物館7月16日正式開館,漢魏洛陽故城再次引起人們關注。7月25日,記者與曾主持“《洛陽伽藍記》所載建筑信息整理與研究”項目的河南省文物建筑保護研究院副院長黃曉勇一道,跟著《洛陽伽藍記》”作者楊衒之的腳步,以“伽藍”為線索,展開了一場對北魏洛陽城的追憶。
漢魏洛陽故城始建于西周,先后是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等王朝的國都,作為城市的歷史延續了近1600年,作為都城的歷史長達600余年。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對原來的城市進行了大規模改造和擴建。北魏洛陽城在規劃營建時的“中軸線”理念,開啟了此后中國古代都城發展史的先河。
北魏洛陽城輝煌的時間只有短短幾十年,東魏遷都鄴城10余年后,撫軍司馬楊衒之重游洛陽,見眼前一片狼藉,感嘆當年勝景不再:“城郭崩毀,宮室傾覆,寺觀灰燼,廟塔丘墟。墻被蒿艾,巷羅荊棘……恐后世無傳,故撰斯記。”《洛陽伽藍記》成書于東魏武定五年(547年),共5卷,以地界劃分,依次是城內、城東、城南、城西、城北,各為一卷,描繪了洛陽城內外百余所廟宇等建筑的風貌。《洛陽伽藍記》不僅是第一部描述寺廟建筑的著作,也是第一部集中記述中國建筑的著作。
黃曉勇介紹說,《洛陽伽藍記》從某種程度上來看,可以說是北魏洛陽城建筑的一個抽樣調查,反映的是整個洛陽城的建筑情況。“《洛陽伽藍記》所載建筑信息整理與研究”項目,共整理出建筑信息273條,寺廟類建筑信息最多,共有87條。寺院主要分布在城東、城南、城西,城北建筑物稀少。城內建筑以皇家宮苑和衙署為主,間有少量寺廟和宅第,已形成后世皇城的雛形。
永寧寺塔是北魏洛陽城建筑奇跡之一,登臨塔頂,可以“視宮中如掌內,臨京師若家庭”。
寺院不僅是禮佛的場所,也是當時的公共文化場所。《洛陽伽藍記》記載,當時佛寺多建有園林,許多佛寺在六齋或其他重要節日,常有伎樂歌舞表演,觀者甚多,和我們今天踏春、逛公園的情景非常相似。
黃曉勇通過對書中佛寺相關記載的分析、研究,認為北魏洛陽城寺院已成為具有一定城市公共空間屬性的文化演出場所、休憩公園,豐富了人們的世俗生活。
北魏營建洛陽城時“建中立極”理念得到進一步強化,它不僅在宮城中沿用閶闔門——太極殿軸線的做法,而且以此為基點,更加突出銅駝大街作為全城中軸線的作用。
黃曉勇說,北魏通過統一規劃和改建,刻意加強了從太極殿到閶闔門的軸線意識,并將之向南延長,直至宣陽門,形成了以銅駝大街為南北向軸線的城市格局,且有意將衙署規劃于中軸線的御道兩側,以加強其地位。中軸線并不因為出城就中斷,它繼續向南延伸,直到洛河上的永橋。永橋兩頭有華表,還有勒銘,是城市中軸線的重要一環。過了洛河,中軸線繼續延伸,“夾御道有四夷館”。四夷館為北魏安置四方使者的重要衙署,將之置于城市中軸線旁,也是在有意加強中軸線的地位。越過四夷館,中軸線直至南郊圜丘。采用超長的城市中軸線突出朝廷的權威和尊嚴,這在中國都城建設史上尚屬首次。
北魏洛陽城是當時中國最大的都城,其三重套城布局、規整有序的里坊、居民區設置固定市場等做法被隋唐長安城繼承并進一步發展,甚至影響了周邊其他國家的都城建設,在中國古代城市發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有關時光旅行的故事,總能引發人們津…[詳情]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