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間,太極拳發源地溫縣陳家溝的晨曦中,拳影與劍光交織成獨特風景。一間古香古色的網絡直播間內,國家級非遺項目陳氏太極拳代表性傳承人陳炳正通過網絡直播教授“野馬分鬃”,屏幕另一端,數千名學員在線跟隨這位第十二代傳人調整身形。這種“云端授拳”的模式,與村內52家拳館的實地教學形成互補,共同構建起覆蓋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傳承網絡。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太極拳(陳氏太極拳)代表性傳承人、陳氏太極拳第十二代傳人陳炳通過網絡直播推廣太極拳。
陳家溝太極拳功夫學校學員在練習太極單刀。
陳家溝一家武術學校的學員在練習太極扇。
來自拉脫維亞的太極拳愛好者在陳家溝練習太極劍。
黃河邊上起太極。
在陳家溝國際太極院,太極拳名家陳自強指導漂洋過海而來的外籍學員練習“攬雀尾”。這些洋弟子中,有人專程前來修正線上學習的動作細節,更多人則通過博物館的AR導覽系統,在陳王廷創拳的雕像前感受歷史脈動。來自國內重點高校的留學生團隊剛結束參觀,他們在數字化展陳的3D太極樁模型前駐足,用觸控屏體驗“云手”招式的力學分解。
太極拳愛好者在陳家溝的太極拳祖祠內參觀,了解太極拳理論。
太極拳愛好者在陳家溝太極十三式廣場練習太極拳。
太極拳愛好者在陳家溝的一處家庭武館練習太極拳。
村巷深處,13家由老宅改造的民宿迎來客流高峰。上海游客張女士在“太極雪王”雕像前為女兒拍照,雪王與太極宗師元素巧妙融合,成為社交媒體上的“爆款背景”。親子研學營的孩子們剛放下農耕體驗的麥穗,又在青磚灰瓦間模仿起“白鶴亮翅”,家長們舉著手機記錄下這文化碰撞的瞬間。
游客在陳家溝一家民宿拍照留影。
小朋友在“太極雪王”雕像前玩耍。
太極拳名家陳自強指導弟子習練太極拳。
太極拳愛好者在陳家溝中國太極拳博物館參觀,實地感受太極拳的歷史文化和傳承發展。
太極拳名家陳自強指導洋弟子習練太極拳。
太極文創產品。
太極拳學校學員在練習太極拳。
位于溫縣陳家溝的太極拳祖祠。
溫縣是千年古縣,春秋始設縣,明清隸屬懷慶府管轄。除太極拳發源地外,這里還是“四大懷藥”原產地。作為2006年首批國家級非遺項目,太極拳2020年入選人類非遺名錄后,陳家溝的“太極+”版圖持續擴展。當地串聯賽事、旅游、研學、康養,打造“太極文化名城”與“太極·蜜雪文旅融合示范區”,年接待游客逾百萬人次。景區商業街內,中國傳統配色的速干練功服琳瑯滿目,本地服裝廠展廳中,工作人員正將新到的定制款練功服碼放整齊。
溫縣陳家溝一家服裝生產企業的工作人員在展廳整理太極練功服。
一名小朋友在練習太極拳。
溫縣陳家溝一家武術學校的學員在練習太極大刀。
游客在中國太極拳博物館內參觀。
中國太極拳博物館。
一名意大利學員在練習太極棍。
“今夜東溝”實景演藝現場。
夜幕降臨時,“今夜東溝”實景演藝在聲光電中重現陳王廷創拳場景。游客手持發光太極劍跟隨演員習練,光影流轉間,一場跨越時空的太極沉浸之旅緩緩開啟。黃河岸邊的晨曦中,陳家溝的故事仍在繼續——從3000人村莊的20余處宗師故居,到全球4000余家分支機構與線上平臺,這片土地正以太極文化為紐帶,編織著文明對話的經緯,讓“喝喝陳溝水,都會翹翹腿”的古老諺語,煥發出數字時代的新生機。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