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香爐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間:2015/3/31 9:02:22 來源:洛陽市旅游局 點擊次數:
前些天,我去洛陽橋南的龍門古玩城閑逛,在古玩鋪里看到一個陶制擺件:一頭明黃色的獅子頂著圓盤,甚是可愛。 同行的朋友以為這是古代的燭臺或是燈盞,古玩鋪老板直搖頭:“這叫行爐,是焚香用的。”
唐代詩人張籍寫了一首《送令狐尚書赴東都留守》,其中有這樣幾句:“勛業(yè)新城大梁鎮(zhèn),恩榮更守洛陽宮。行香暫出天橋上,巡禮常過禁殿中。” 詩名中的東都就是洛陽。張籍送朋友去洛陽當官,為何要“行香暫出天橋上”?弄懂了啥是行爐和行香,就能理解詩中的奧妙。
行爐,是香爐的一種。所謂行香,通俗點兒講,就是行走著焚香祭拜。《河洛》版正在介紹流失海外的龍門石窟文物。其實,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數不勝數,現藏于美國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的《番王禮佛圖》,就是我國宋代名畫。
此畫描繪了番王拜佛祖的故事。畫中番王手捧狀如燭臺的器物,該器物便是行爐——用以行香的道具。據《大宋僧史略》記載,行香之制始于晉代,原是佛事儀式之一。佛教徒深信“香為佛使”,每逢佛事必焚香禮佛。南北朝時,佛教徒常手捧焚著香的小香爐,圍著佛像繞行(通常是三圈或七圈)。這便是行香,也稱“經行”。那種既可固定放置,又可手持行走的香爐,就是行爐。
南北朝時,皇帝信佛,禮佛之風蔓延全國,有“南朝四百八十寺”之說。當時的朝廷經常舉辦行香法會,請法師持行爐繞行壇場,或引導儀仗隊巡行街市。 唐代,行香之風更盛。每逢國忌日,皇帝、皇后就率領眾人焚香,祭拜佛祖及先皇、先后。行香地點一般在京城或重要州府的寺院。
國忌行香乃全國性的禮拜活動,此日全國行政工作暫停,全民祭拜。同時,這也是規(guī)模龐大的布施活動,禮儀祭奠花費全從國庫劃撥。 由此便不難想象,張籍詩中的“行香暫出天橋上,巡禮常過禁殿中”所描繪的景象。
早期的行爐有手柄,像鳥鵲的尾巴,故名鵲尾爐。存世的鵲尾爐較少,考古學家曾在洛陽龍門挖出過唐代的鎏金銅鵲尾爐,很是珍貴。唐宋時期,隨著造瓷技術的快速發(fā)展,造價低廉的瓷行爐,逐漸取代了前朝昂貴的金屬爐具。
與此同時,行香之事也從上流社會普及到了民間,用于超度亡靈、新官赴任或廟會祈福!毒┍就ㄋ仔≌f》寫道,荊公的兒子患病而死,荊公請高僧舉行法會,超度亡靈,他“親自行香拜表”。
在廟會上,人們扮成觀音、羅漢,行香祈禱豐年,這叫“走會”。
新官上任,流行到當地的孔廟或關帝廟行香叩拜,祈禱仕途平安。有人因此認為,“行香暫出天橋上”,是令狐先生到洛陽赴任時燃的平安香。新官上任,前程遠大,意氣風發(fā)。人生盡頭,看透浮華,行香之事則變得淡泊。白居易晚年被貶,“出作行香客,歸如坐夏僧。床前雙草屨,檐下一紗燈”,心如止水,這當是另一種境界了。
(作者:張麗娜 責任編輯:曾玉梅)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閉窗口】